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新加坡的文化核心——拥抱种族多元化



不论是语言和食物,还是娱乐和节日,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社会占据最突出的地位。大多数华族来自中国的福建和广东等南方各省。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其他本地种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欢度春节这一传统却始终未曾改变;热闹的庆祝活动也让人铭记身为华族的意义。



在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马来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后来到达这里的其他族群。他们的传统美食以椰浆饭(用椰浆和香兰叶烹煮的香米饭)和马来捞面(以辣味肉汁调味的黄色面条)等独具特色,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是新加坡著名的招牌街边美食。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数最多的族群之一。在谈到新加坡印度族人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美食,这些美食为新加坡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风味。广受喜爱的印度美食有Thosai(咸辣味煎饼)和 Vadai(炸豆饼)等。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汇集杂糅的环境,新加坡人一方面建立起共有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则保留各自优良的传统文化及习俗。在有限的国土上,多个种族和谐相处,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新加坡国家信约


从小学开始,每一天早晨的晨会上,所有同学都会在唱完国歌后宣读《新加坡国家信约》:


We, the citizens of Singapore,
pledge ourselves as one uni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language or religion,
to build a democratic society
based on justice and equality
so as to achieve happiness,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our nation.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
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
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
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这份国家信约由信那谈比·拉惹勒南于1966年所写。拉惹勒南是新加坡的前副总理和高级部长,他深信“一个国民、一个新加坡”的愿景,以这个愿景草拟了信约,成为新加坡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精神的象征。这份国家信约奠定了新加坡种族和谐的重要基础。




7月21日,是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日 Racial Harmony Day。这个日期来自新加坡历史上的一次种族冲突事件:


1964年7月21日,回教徒(穆斯林)举办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纪念日大游行, 引发了一起种族冲突事件。


当时被殴打的路人和旁观者伤亡惨重。政府下令当天晚上九点半到第二天清晨六点实行戒严。由于局面不稳,戒严持续到8月2日,每天只有短时间解除戒严,让居民外出活动。共有23人在这起骚乱中死亡,454人受伤,华人受害者和马来人一样多。


种族和谐日由此而来。节日当天,大家穿上自己种族的传统服饰,并互相了解其他种族的文化和特色。在学校里,会有马来武术silat和中华武术的对练表演;还有印度族,华族和马来族的鼓乐演奏等等。





新加坡租屋中实行的是社区族群比例政策(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执行配额制度,确保组屋的各族群人口比例与全国水平大致相当。


政府不希望在国内出现一块单一民族的“飞地”,因此相关住房部门规定,不得超出某一种族的公屋限额,违法销售房屋。


例如,该区华人太多会禁止华人再买房子,把位置留下予马来人、印度人或其他。这其实逼着不同种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相互了解。




新加坡推行种族和谐靠的绝不仅仅是温柔的劝诫。光给糖吃是不行的。

比如说《煽动法令》(Sedition Act)就规定,“制造不同种族或社会阶层之间的憎恨和敌意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这是对种族敌对强有力的一条禁令,因为关于种族差异的帮派主义、氏族主义言论往往会冒着“制造不同种族之间憎恨”的风险。


2017年,印度的纳拉莫哈默(Nalla Mohamed Abdul Jameel,47岁),在名为“重新当穆斯林”(A Muslim Convert Once More)的Facebook页面,上载纳拉莫哈默于今年1月到2月期间,在詹美清真寺(Jamae Mosque)主持祷告的视频,指这名伊斯兰教导师以阿拉伯语念出“神帮我们对付基督徒和犹太人”等冒犯性句子。


他最终被控上新加坡法庭,认罪后,被判罚款4000新币。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