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实验教学法论文集锦9篇

实验教学法论文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1

1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几乎所有的各类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都使用厂家生产的实验箱进行电子电路实验。虽然使用这种实验箱有其优点,如灵活性较强,理论上讲可以做很多种实验,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常只做几种至十几种实验,实验箱的灵活性体现并不明显,而其弊端却是十分明显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每个元件都要通过连接导线和接插件进行连接,如果电路比较复杂,连线必定很多,要花费很多时间,还很容易接错,造成元件损坏;或者由于实验箱使用日久,接插口氧化接触不良,连接线内部断线,导致电路不工作,无法进行实验,修复实验箱也花费不少时间。老师指导实验也很辛苦,检查学生的实验电路很费事,因为学生往往把线接得很乱,特别是当实验电路比较复杂的时候,更是纷纭繁复,老师有时甚至宁愿重新接线.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学生经常是把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接线和排查上,接完电路,检查接线,排除故障,确认无误,准备开始实验时,时间已所剩无几,只好匆匆进行测试,有些学生测不完就凑数据、抄结论,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本末倒置的.实验的目的,本应是测试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参数等,例如,基本放大电路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测试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增益、输入阻抗、输出阻抗、频率响应等,至于接线实际上基本是无用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都不需要用人工将导线连接,而是通过印刷电路板已经连接好了的,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接线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以上弊端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更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改革.把实验箱由分散的元器件用导线和接插件连接起来改为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即把每个实验电路用印刷电路制作成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制作实验板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实践机会),可以做到在设计电路板时尽量与电路图的元件布置和走线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电路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电路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原来所用的实验箱不可比拟的。实验时,只须接通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的电源,接入信号源和测试仪器,即可进行实验,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测试电路的性能、指标、参数等,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实验的可靠性,更使学生有时间用于对实验的分析和研究上,甚至可以做到只给出实验的目标,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模块式电子电路实验板

首先,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电路图,然后设计相应的印刷板图,应尽量与原理图相同,以便学生直观了解。

2.1实验电路与模块电路板

下面以模拟电路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基本放大电路为例,其基本电路如图1所示。R2用于调整静态工作点;设置两个输入点1和2(一个直接输入,一个经电阻R2)目的是测试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设置J2是用于测试输出阻抗;J1用于观察旁路电容的作用,或者说观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设计的印刷电路板如图2所示。元件就直接焊在印刷板敷铜线一面上,可见其与电路原理图基本是一模一样的,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直观地看出电路的结构。

2.2实验方法与步骤

开始实验,先调整R2,选择合适的工作点,一般选IC=1~2mA,按图中的参数,测得VE=1~2V即可,然后将信号源直接接入1点,调整信号源至幅度20mV左右,频率1000Hz,将J1闭合,J2断开,用示波器测出输出电压VO,将它与输入电压Vi相比,即可求出放大倍数A=VO/Vi。合上J2测出输出电压VO′,根据公式VO/(RO+RL)=VO′/RL即可求得输出阻抗RO=RL(VO-VO′)/VO′,然后将信号源改接2点,用示波器分别测得2点对地电压Vi和1点对地电压Vi′,根据公式Vi/(R1+Ri)=Vi′/Ri即可求得输入阻抗Ri=R1Vi′/(Vi-Vi′),还可测量频率响应,以及通过调整R2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倍数、失真的影响;通过断开J1,按以上方法重新测试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阻抗、输出阻抗、频率响应等,观察旁路电容的作用,或者说观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3结论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2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育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0-01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掌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初中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一)文献法。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三)实验法。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四)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二、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 其基本组成包括:

(一)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二)绪论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三)本论。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四)结论。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五)参考文献。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网络文献:网址.题名,下载年.月.日。

化学教育科研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玄虚过程。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育科研作为一项迫切的、长期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认真学习,不断掌握、探索化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化学教育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4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通识教育;动机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模式中的改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类、机械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中对车用内燃机结构、燃烧方式、功热转化、性能改善、内燃机热力过程、排放物测定与控制等知识与专业技术进行了讲述。《发动机原理》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知识、开阔思维、获得设计创新能力、深化工程实践认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科教育工作者经常产生难以解决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问题[2,3]。这些问题可归纳如下几点:(1)课时减少。(2)学习内容明显增加。在专业课时不断压缩情况下,学习内容却显著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基础理论必须要学,且更加夯实;其二新工程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技术数年更新一代,教学内容不体现新技术,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其三学生渴望学习新生事物,追求新技术,不局限与基础知识的掌握。(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内容集合的课程。(4)《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更新慢。

二、教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即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更新。教学内容中应该对当前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展示与讲解。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帮助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典型论文,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获得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收集了国内外发表的内燃机相关专业论文,在结束本节内容讲解后,结合相应的论文课题,分析当前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与论文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6左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安排详细如下:(1)在获得论文提纲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论文重点、难点与论文写作思路。(2)讲解过程中对提问的学生解疑答惑。(3)讲解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4)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手写一份学习心得。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讲解到发动机温度在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达到较高值时,向课堂提问采用什么方式冷却、什么冷却剂冷却、冷却剂的功能、制冷量如何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并获得问题的合理解答。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程中设定讨论课,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一定时间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例如,在如何改善发动机换热过程这一命题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创意能力、实践经验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并获得独具特点的见解。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获得更多解决方案,不仅提高学生互助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合作精神。3.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中已有广泛开展,且在某些课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图片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中所教授的内容。4.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教育与学习环境。在网络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动手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并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在网络课程前,教师需要为网络课程安排任务。

四、独立思考能力与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

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大部分为理论验证性,这类实验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验解决方案,而缺点在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设定了两种实验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必须实施的内容,而探索性实验则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程,比如包括有实验方法的改进、内燃机结构部件的优化、内燃机性能的优化等。探索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表述如下:(1)教师团队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探索性实验课题。(2)教师给定学生学习要求。(3)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设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各种实验设备、自主编写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验结果的论证与改进等。(4)向正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条件,并设定探索性实验周期为10周。(5)给定两周时间让学生准备实验与实施实验。(6)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析与特性曲线的绘制等细节。学生在做完探索性实验后,还需要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支持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经历的全面考核。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题中与《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相关的有不少,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资料、查阅大量图书与技术标准,完成论文写作的储备工作,最后撰写获得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重叠是出于一定目的的。其一,学生在大三之前虽然经历了金工实习、实验课程、专业训练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但并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时候安排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毕业设计(论文)与专业课程并行实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重点学习相关内容,获得事半功倍效果;其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能设计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去查阅收集资料,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所以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查力度,促使学生良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

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5.参考文献

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网络文献:网址.题名,下载年.月.日。

化学教育科研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玄虚过程。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因此,作为21世纪的化学教师应当将化学教育科研作为一项迫切的、长期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认真学习,不断掌握、探索化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化学教育科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育思想;大讨论;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张爱武(1964-),女,江苏南通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高级实验师。(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教研课题“提高《食品分析》实验教学质量的尝试”(课题编号:NDJY103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91-03

一、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的学习

1.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要求广大师生要在活动中深刻领会,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有效地清除阻碍学校发展的观念、做法以及体制机制障碍,认真查找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更好地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学习内容

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是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大讨论的各项成果会直接推动学校发展建设。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的是解决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如何提高的问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就是要找出教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弊病,提出解决办法,加以改进落实。教育思想大讨论要听到的是真话,如果听不到真话,就会流于形式,成果寥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师德修养、教学运行、学风建设、就业与考研、校园文明五大方面,做好服务育人,发挥学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风教风考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明等话题。

通过大讨论我校全体教师达成如下形成共识:

(1)通过讨论,要准确把握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深入领会国家和省厅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

(2)通过讨论,树立人才培养是办学根本任务的思想观念。要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

(3)通过讨论,树立教学工作在全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思想观念。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方法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控,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4)通过讨论,树立按照“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求培养人才的思想观念。加要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专业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培养政治合格、品学兼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适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5)通过讨论,树立以人为本、依靠师生的理念,切实解决教学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全体教师要贯彻“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理念,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自觉主动投入教学。全体学生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和学生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让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教育思想大讨论是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查找和找准问题是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核心工作。学校任何一名教师和学生,都要深入学习讨论内容,对大讨论中观念要深刻理解并贯彻,对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大讨论中提出的解决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贯彻,要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踏踏实实解决问题。

二、教育思想大讨论中针对实验教学提出的问题及做出的改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思想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本次思想大讨论内容的精髓及笔者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和反思食品分析实验过程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新的实验教学质量观

通过思想大讨论,结合食品学院多年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在思想上明确以下几点:

(1)要从思想上明确实验教学是全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能把实验看成是理论学习的附属,实验教学应有它独立的位置,有其独特的教学质量要求。即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了这些认识,有利于克服重视理论课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倾向。

(2)要从思想上明确实验教学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性是由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直面困难的坚强意志。

(3)在思想上明确实验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特有功能。因为实验过程是学生心理特征充分而全面的表现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学生个性表现的主要特征。这为学生创造性和竞争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2.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实验操作过程,忽视对原理的理解。在食品分析实验课上,虽然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实验的各项操作,但由于一些同学对实验意义和测试原理了解甚微,甚至不明白各步骤的操作原因,只是机械地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所以难以主动地把握实验要点并进行恰当的操作。实践表明,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理解,不仅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操作要求都有积极帮助,还能为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奠定基础。

(2)实验项目和教学模式陈旧,难以适应实际的应用要求。食品分析实验内容不仅与无机、分析、有机等基础实验存在一些重复设置、类似的实验内容,而且有些实验项目仍然沿用多年前的实验项目和检测方法,使得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难以在食品分析实验课上得到体现和应用,致使学生的课堂所学明显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食品分析检验发展的特点。

(3)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的各个步骤,都要进行详尽的讲解,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4)单一式的教学手段。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老师仅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尤其是仪器分析,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加之仪器精密贵重,且每次试验耗材费用高,使得有些实验只能是“纸上谈兵”;有些仪器学生往往只能观摩或接触 1~2次,显然远远达不到熟练操作的要求,更不能满足企业、科研单位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使得有关部门仍然缺少精密仪器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

3.实现两个转变,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思想大讨论的学习,争取实现实验教学的两个转变,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实验教学思想由固定的知识传授型向因材施教能力培养型转变。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思想是贯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实验原理出发积极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改变原有的简单模仿、重复操作的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实现由“填鸭式”、“保姆式”教学向创新性教学、引导性教学转变,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仪器的选定调试都由老师一手完成,学生到实验室后由老师系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的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数据记录,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进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次的思想大讨论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认真探索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按照难度、深度和能力综合程度进行实验安排,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具体改革方法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教学。首先进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实验,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最基本的实验,是学生掌握食品分析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的实验原理以及食品分析基本的实验方法;然后开展系列实验,即将书本学到的实验操作方法付诸实践,在食品分析实验课上进行实际操作;最后进行创新性实验,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实验项目,确定实验方法,在各个环节实现独立思考,积极创新,为毕业前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及时指导,辅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2)增加实验教学中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验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对实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3]注重科技发展,增加新技术、新成果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基础实验操作技能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相结合,能使实验内容更符合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食品分析发展的需要,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增加精密仪器在食品分析实验中的应用,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实验教学发展需求。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做到教师引导和示范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在课内讲课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建立“引导—探索—实验—总结”的教学模式,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看,研究思路让学生自己想,具体实验让学生自己做,疑难问题让学生集体议,错误失败缘由则让学生集体分析。这样,在整个实验过中,就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客观全面的实验成绩考核评定体系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借助一些其他的辅助教学方式,例如研究性、探索性、设计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例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协同发挥作用。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充分清楚每种教学方法的利弊,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授课内容选择效果最佳的表现形式,在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例如:教授式比较适用于专题、专业理论培训,及一些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宣讲;案例式教学侧重强化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强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研究性教学更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教师组织指导之上,培养学生资助学习、勇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和研究。每一次上课时都要预设出下节课待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研究和思考,这样下节课时,学生将会带着各自的研究结果和问题返回课堂,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和讨论。但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具有多元化的角色,承载着讲授者、指导者以及组织者和答疑者的多种角色。在研究性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学习者、勇于创新和探索问题的探究者。讲授式教学的学生是被动的听众,有限信息的接受者。

6.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确保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

实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但由于实验的操作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经常会与理论出现偏差。实验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操作过程分组操作,实验老师往往无法面面俱到了解各组的实验情况,这种情况下实验中出现与理论偏差因人而异。与学生保持沟通是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要渠道,长期积累可以总结出学生每个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操作错误,这样可以不断改进实验教学,让实验课程变得越来越完善,尽量做到操作指导的面面俱到。结合笔者实验教学工作的经验,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的方式如下:

(1)每节实验课后,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感悟一栏,让学生写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包括学生操作中易出错的地方、操作原理不明白的地方及自己的一些感悟。每次实验课后准时交实验报告,不可全部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交报告,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每次实验报告中了解学生状况,下次实验课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

(2)教师邮箱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将自己对实验的想法和不解之处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教师应认真负责地回复邮件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将学生利用邮箱与教师交流的次数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3)实验课程结束之后,由班长负责,让每位同学写出本实验过程中所学内容,哪些不懂,操作过程中哪些易出错,自己对该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看法,为下次更好地开设该实验做准备,该项也可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成绩。

观念是人们行动的信念和指导原则,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定向作用。因此,教育改革一再强调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并把教育观念的转变看成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思想大讨论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源泉,通过讨论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讨论提出问题,找到目标,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和经验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不断推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爱武.农业院校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62-64.

[2]张旋,刘玲,纪淑娟,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14-116.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建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16-03

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是两大支柱体系,它们既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又独具特色。实验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相对独立而且内容丰富的学科,有着自己的不同于理论研究的科学体系。在高等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永恒的主题,实验教学既是实验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实验研究被纳入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联系理论教学的重要桥梁,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试验教学质量。

一、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制订实验室规划、购买实验装置和设备、进行仪器功能开发的任务。他们一方面要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可行性调查和论证、设计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制订实验方案、研究实验技术,一方面要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如实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维修、保养及功能的开发等)。因此,实验教师不仅仅简单的充当“保管员”的角色,而要直接参与到理论教学和教师的实际科研实验项目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学生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具体实施方面,首先,从学历上,高校应引进专业对口的硕士及博士学历的实验教师,他们已经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其次,应该就大型仪器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会进行简单的维修工作,保障大型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再次,实验教师还应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实验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最后,鼓励实验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验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预习环节

传统的实验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首先由实验教师逐一讲授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及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实验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会造成学生实验课前不思考、实验过程中“照猫画虎”、实验完成后不分析讨论的不良现象。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认真抓好实验的预习环节。实验的预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看一遍或抄一遍教材,而是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中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且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做实验,弄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实验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产生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要想让学生认真预习,取得上述预习效果,实验教师应该在每个实验开课的前几天,出好预习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查阅资料,寻求答案,拟订方案。预习过程中,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预习实验的原理;二是预习实验的步骤;三是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危险的发生,科学、合理、大胆地进行实验。

三、改进实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做”为主,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必须加以改进。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学生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思维方法,能够做到独具卓识,提出新的创见,发现新的理念,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因此,必须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师应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实验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动嘴、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耳、多动脑,养成小心操作、细心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实验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鼓励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解释;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不仅可以相互启发,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设计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向传统的认识、看法质疑,不迷信权威,倡导学生碰到问题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使学生了解“观察思考―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学说―实验验证―形成理论法则”的科学研究程序,熟悉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教师要实现虚实结合,开展多平台的实验教学,将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仿真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相结合,制作一些实验课件或开发一些新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资源、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一些实验器材,制备小型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的开发,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开发的小型仪器设备可以极大的方便学生,还可以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此外,可将随课实验和独立实验相结合,开展开放实验。在实验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开放部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自主的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又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展这种多模式的实验教学,也体现了分层次式的个体教学模式,让热爱实验的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可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科研与学习奠定基础。

四、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不仅是学生预习、操作、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等整个实验过程的小结,还可以反映学生是否具有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不应该规定统一的格式。除了记录数据外,实验报告还应该着重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收获体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逐步掌握了试验方法,使理论与实际得以结合。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可以分析和判断实操步骤与方法的对错,使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实验报告的撰写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结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科学研究的素质是指学生能够多方位、全面地认识科学技术的普遍特征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具备所学专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活动之一,通过实验,就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质。此外,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将1~2个成功的实验,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把试验观察并详细记录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经过科学分析,由实验教师修改并提出批改意见,写成科技小论文的初稿。科技小论文包括摘要、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和参考文献,其中体现了实验目的、试验过程、试验原始记录、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收获这5个部分,这样不仅完成了实验的总结,同时培养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乃至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学生学得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五、改革实验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学生实验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的实验考核成绩主要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的初步印象、试卷考试成绩和其他一些记录综合得出的。但由于实验报告和教师印象存在不确定因素,所以这种考核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的弊端。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评分标准,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用分数的形式加以量化,并且在第一堂课上公布评分原则:平时成绩占50分(其中: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占40分,提问和讨论占5分,课堂纪律占5分,包括迟到早退、旷课、试验台整洁等),实验报告占20分(包括报告规范和分析讨论),期末考试占30分(包括口试和操作考试)。实验课结束时,实验教师将每名学生的得分全部记录在记录册上。每次学生都要及时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打分并及时记录。在最后的考试中实验教师应该将操作和口试相结合,当学生进入考场后,他才知道操作考试内容,并要求他在其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定的位置上完成操作考试,实验教师在旁边按照评分标准边看边打分;随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口试题目,深入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掌握。考试内容包括整个实验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还能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将多种成绩相结合,能够比较公正、真实、准确地检测出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与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脑动手,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到一节实验课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做法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首先要求学生在进实验室时提交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充分了解该实验,否则在做实验时只能依照教材照猫画虎,潦草了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针对学生普遍不会看书的问题,可以在课前的讲授阶段出一两道题进行考试,考试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预习,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预习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全场巡视,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实验情况,做出一定的教学调整。例如对于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前提下,让他们尝试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做完实验后,强调纪律,让学生必须整理实验操作台,复原仪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对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并且及时将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及时明了做实验时对在那儿,错在那儿,避免以后发生类似错误。此外,实验教师应该每周给学生安排解答疑难问题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除了可以请教实验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外,还可以与教师交流沟通实验感想以及实验中新的想法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教学改革要积极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不断地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药物分析 教育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物自设计、制备、质量检验与控制、药学研究直至临床试验,每一环节均涉及的内容,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加之课程内容的枯燥繁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如何全面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不断探索的。笔者在长期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有所体会。下面就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心得做一个交流,以期为药物分析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积累经验和借鉴。

1 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笔者对药物分析教学思路的凝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层次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二是如何将开放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理念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步奠定学生独立科研实践的基础。

1.1 理论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确定各模块的教学方式、学时比例、重点难点和模块间的关联性。最新版的药物分析教材(第七版 杭太俊主编)共二十一个章节,按照知识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分三大模块:基础知识、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模块基本知识点,包括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安排理论学时约占25%,实验学时约占26%,主要采用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药物杂质检查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了一般杂质检查方法中的氯化物、铁盐检、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法等主要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思考“看似千差万别的各类一般杂质检查法中,它们本质的设计理念是相同的,这个共性的原则是什么呢?”抛出问题后,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积极陈述想法,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普遍掌握该部分知识所涉及科研方法的设计思路后,在讲述特殊杂质检查的过程中,启悟学生思考“各异的特殊杂质检查法,是否有着和一般杂质检查法相同的设计原则?”“在这理念指导下,方法的建立者针对检查对象及其基质的不同,又是如何在来加以改进和变化从而巧妙的解决问题呢?……”在基本知识教学模块教学中,笔者认为透过繁杂的知识点,总结共性规律和方法设计理念,并在讲授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抛射给学生,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的有机切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路,能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末节抓核心”这一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堂互动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有效地将药物分析学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

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讲述各类型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及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其研究药品质量的综合素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60%,实验课时约占56%。本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重点内容的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为充分利用课程学时,避免自主学习的无方向性和无层次性,将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按50%进行划分,前50%章节主要以教师活动为主导。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实践,使学生逐步理解本模块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应努力做到:始终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大方面的基本规律主线,并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间关系的讲解。同时,教师需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方法”这一逻辑关系和基本思路传授给学生。有了前期铺垫,教师即可将后50%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通过PBL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自主学习过程。具体实施可紧密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章分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提前布置章节学习提纲,适当增设与章节相关的趣味思考题或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访问相关网络数据库,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各小组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归纳总结、课件设计,培养理顺知识结构、凝炼重点难点的学习能力。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择优选举代表1~2人,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陈述和交流。采用PBL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扩展课堂时空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人既是物质性也是精神性的,教学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活动本身,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观、价值取向等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模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议题和故事来启迪学生对人良好素养、科研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例如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进而从弗莱明因“实验失败”而发现青霉素获诺贝尔奖的人生经历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弗莱明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以怎样敏锐的观察力从一个“失败”的培养皿中获得启发和成功的?”“他是如何对待科研的?”在讲解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时,通过一个已淘汰的碘量法,从方法设计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方法建立者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合理设计空白实验的?如何巧妙地将UV法计算理念引入滴定法中解决摩尔比未知的数据处理难题的?”进行“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从“各类维生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角度启悟学生“珍视科研成果和敬畏生命”……基于以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第三个模块是药物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15%,实验课时约占18%。本学习阶段,理论教学主要安排两方面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教学进度布置2次社会热点与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积极捕捉专业热点与发展前沿,通过检索期刊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确立实践研究课题方向,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例题报告和PPT讲稿,并指派2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专题汇报交流;另一方面以体内药物分析为研究范围,鼓励学生翻译相关外文文献,小组为单位推荐2~3名代表,用第一人称口吻,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汇报文献工作,由教师和学生5~6人组成的答辩小组可就文献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提问。本模块知识教授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在探索中创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专题研讨会和模拟论文答辩,培养了学生组织、汇报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1.2 实验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实验,其内容涵盖了药学的主要分析手段。从技术角度看,滴定分析是实验操作的基础,在药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光谱学及色谱学等仪器分析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看,实验教学的作用之一是辅助和深化理论教学效果。鉴于以上两点考虑,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培养效能,就必须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和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

实验内容的筛选要围绕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基础上,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时机和组织实施。笔者根据本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和相关的药物分析试验指导教材,编排了相应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实验内容从分析项目看,包括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从分析方法看,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校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方法;从分析对象看,包括原料药、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组织,以设计性实验为例,笔者鉴于“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学生难于掌握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设计性实验。第四章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定义、规范和计算方法角度进行简单论述。因此,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第一模块安排设计性实验则难度较大;到“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本类药物大部分是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特别适合选作实例来进一步使该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经过此阶段学习后,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预设和陈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选择具体药物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如此根据知识模块间的关联性,通过三章理论教学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分析方法验证”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死记硬背上升到自如应用。

“自主性实验”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一般为较复杂和大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多种实验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实验问题,一般于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自主性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方案试验、方案实施)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教师先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提出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参考选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特征,以小组为单位,选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拟定实验方案初稿,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原理归纳、技术路线规划、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准备、实验操作步骤设计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集体讨论及教师指导小组审评后形成可行性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师生均要给出详实的实验教学效果总结,同时学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自主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通过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失败与成功,领略科学研究的艰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理解这句话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传道解惑”的一方,是否想、是否能以及如何将学生领进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方法等。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有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

导向式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药物分析的实践教学中,在总结共性规律时,多以问题导向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于问题而又止于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或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例如,笔者在讲解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用媒体报道的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新闻来加深学生的思想意识;讲解维生素A的三点校正紫外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直接紫外测定法案例作为参照,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三点校正法的计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适宜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给枯燥的专业课程知识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开启知识大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药物结构中的官能团来启发学生回忆有机化学知识,从而联想出药物性质。再依据性质联想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等。这样不断启发联想,从而强化药物的结构与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维生素E易水解,水解后产物具有酚羟基结构,而且对位有-O强供电基团,启发学生回忆具有这一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从而联想到氧化还原反应,再由氧化反应的特点,联想到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及贮存条件;通过扩展抗衰老机制的现代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联系维生素E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是指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通过组织自主实验、社会调查、论文撰写、文献综述、主题演讲和教学评论等教学活动,构建主义教学法可以给学生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药品质量全面控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思路及方案实施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总之,我们在今后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总结与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淮海工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课题XJG 2012-1-8

参考文献

[1] 刘冬琳,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1(8):6-7.

[2] 郑尚永.《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1):138.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