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卡塔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长文、多图预警】

多哈市郊的公路旁,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一行简单的英文在周围遍布阿拉伯语的广告中显得极为突兀:The Future Is Exciting,Ready? (未来无限精彩,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环顾四周,一片低矮的乳黄色城镇漫向无边的天际,零星的棕榈树袅袅的水汽氤氲在苍白的阳光中, 而注目远眺, 多哈天际线若隐若现的摩天大楼群高耸入云,像极了在沙漠中闪现的海市蜃楼。这一条长达7公里的滨海路,在带着波斯湾的海风中,如一盘巨大的录影带般记录着卡塔尔“勇气、荣耀和转变”的故事。对于许多第一次到访卡塔尔的人来说,这里就像一块白板,没有历史的束缚,满是机会。但是,在另外一个没有太多人认识到、没有那么耀眼的一面,卡塔尔的历史和文化才使其具备了如今丰富的颜色和质地。现代化的崛起并没有让卡塔尔像西方典型的发展模式那样摧毁这些老一辈卡塔尔人在沙漠和海洋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态度,卡塔尔人的社会结构、信仰和做事的动力仍然被历史和社会力量所塑造着,这些力量历经千年的时光,比近来的经济变化更加深刻。所以,当人们期待的异国风情、冒险的经历和东方化的阿拉伯特征在多哈城的不同角落显现时,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何在卡塔尔人的文化基因中,“你是谁?”为何又会比“你在做什么?” 更为重要

在卡塔尔,建立和遵守自古以来的沙漠“部落”谱系是卡塔尔内部认可的一种社会形式,在曾经以沙漠和独桅帆船构建起的卡塔尔古老联盟和血脉联系中,传统的贝都因人建起的家园和生活并没有因为泥屋突然被高大的混凝土建筑取代而被摧毁,或因骆驼和白马被无处不在的四驱越野车取代而消亡。

作为卡塔尔最古老的阿拉伯市集,瓦其夫传统集市便是所有来到此地的人们所向往的“一千零一夜”。在夜幕降临前,在深夜人群退去时,迷宫般的街巷就是旧时的模样。这里依旧会有身穿红衣推着独轮车的送货老人,在沿街的会客厅中男人们依旧会抽着水烟下棋,街巷的转角会遇见阿拉伯的香薰,袅袅烟雾之中安静走过的面纱少女,手工商贩们也不再稀得于人群之中呐喊,只顾屋内安静斜坐精雕与细作,深巷中的甜品屋飘来的依旧是百年前的蜂蜜香。中西古今融合的卡塔尔,传承或许要比宗教更加生动

深夜的老茶馆

正在制作动物标本的商铺

贝都因人是卡塔尔本土阿拉伯文化的源泉。在当下不断发展的工业社会中,传统的沙漠游牧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但却因为其象征和情感意义而被卡塔尔人高度重视,至少在传统精英的眼中如此。因此,置于骆驼、鹰隼和狩猎技能的价值被提升到了与其实际的经济用途并不成比例的水平。如今,居住在城内的卡塔尔人依旧会庆祝贝都因人的传统与文化,当造访卡塔尔的人们似乎要比卡塔尔人自己更加担忧其历史根基的缺失时,他们则用自己最擅长的贸易文化保留下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基因。

集市中的马市

鹰隼市场

正在制作鹰隼眼罩的手工艺人

市场中休憩的年轻卡塔尔人


作为传统的沙漠游牧民族,曾经居住于此的阿拉伯人把对生活的期待转向了大海,生态与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年的卡塔尔几乎完全依赖采珠。船员们一同驶离港口,挥舞五彩的旗帜,敲鼓呐喊,潜入海床寻找自然的恩赐。丰富的珍珠资源成就了最初的卡塔尔人,虽然除了文化“遗产”重现之外,原始采珠业基本上已在此地销声匿迹,但是在现代多哈的天际线上,仍然能够看到采珠文化和采珠经济的影响。

多哈滨海大道的老港口,有一个巨大的混凝土蚌壳,大大张开,其中有一颗浑圆的珍珠。据说采珠船的船员们很爱唱号子,在海上采珠度过的漫长时期,这些号子能够维持严格的纪律和团结,一代一代传递,至今仍然留在卡塔尔人的记忆中。我还记得,在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中的一幕,卡塔尔妇女们身着流动的黑纱,向着大海舞蹈。在歌声中,她们起舞,用棕榈叶夸张地击打着沙土,朝着大海呼唤她们在海上逝去的丈夫平安归来。几乎所有的卡塔尔人都会理解这种哀悼的呼唤。这种象征性的呼唤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既代表了妇女们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也是卡塔尔人对失去的过往的渴望。我们早已习惯通过书写来看历史,但是卡塔尔人则透过深厚而漫长的口述传统来观察自己的身份,这一点在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陈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多哈码头的蚌壳雕塑

余晖染红多哈老港口

在瓦其夫老市场中,主入口那里有很受游客和当地人欢迎的商店,店主据称是卡塔尔最后一个年迈的采珠人,这里比老市场的其他任何商店都更像是逝去时光的一个泡沫。当年的卡塔尔采珠人谨守着来自长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是现代卡塔尔文化的根基。当年的采珠人们利用祖辈遗留的对于水流、沙色的判断,在海上漫游寻找珍珠。这些采珠人穿着缠腰布,用特殊的装备护住手,用绳子把自己和船只连在一起,绳子的另一端用石头或铁块坠住潜入海中。当石头落到底时,船上剩余的人必须把绳子拉紧,当海下的采珠人开始拽绳子时,就必须把采珠人拉上来。在没有现代供氧装备的条件下,有经验的采珠人每次能在海下憋气将近一分半,在漫长的采珠季节,日复一日,下潜,上船。

瓦其夫老市场中的最后一个采珠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驻扎在多哈的一位英国军官曾经如此描写这座沙漠中的城市:多哈,这是一个小渔村,村镇沿着海岸散落在几英里内,半数以上的房舍破烂不堪,市场中的屋舍也十分简陋,道路上尘土飞扬,电力短缺,当地人要跑到城外两三英里的地方,用皮囊或金属容器从井里取水。然而从40年代的贫困,到50年代壮大的渔村,再到60年代的大城市,直到当下的国际都市,当年的那位英国军官应该不会预见,曾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荒漠的地区会成为当下全球发展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

但是伴随经济的发展,卡塔尔并没有成为文学作品中所形容的“历史缺失”或者“文化荒漠”之地。当下的多哈在大力地宣扬卡塔尔和伊斯兰文化,而这也证实了卡塔尔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有着不同于其他海湾国家的视野和敏锐,这些项目中就包括新建的卡塔尔国家博物馆。这些宏大的文化项目是否能够实现传承传统的目的,仍然有待观察。但是,在一个视觉和公共传统正在逐渐丢失的当下,不与过去完全脱离,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进步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外观

让?努维尔设计的卡塔尔国家博物馆,从“起源”、“生活在卡塔尔”以及“卡塔尔当代史”三部分介绍了卡塔尔的发展全貌,馆内的建筑空间、音乐、诗歌、口述历史、气味、考古文物、画作、纪念艺术电影等,都在演绎着属于卡塔尔的故事。这座在荒芜之中诞生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如同外观的灵感来源 - 沙漠玫瑰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绽放。尊重传统和经验,依旧是现代卡塔尔人的文化根本,现代的卡塔尔也在用各种魔幻的建筑来诠释自己的人文关注。

老国王的宫殿


在国家博物馆主建筑的旁边,便是现代卡塔尔创始人之子阿卜杜勒·本·阿勒萨尼的老宫殿。在“沙漠玫瑰”的呼应中,粉黄色的建筑在一片棕榈树的倒影下显出与当下多哈倾斜于未来的态度完全不同的风格。听不见烟熏火燎的嘈杂,满地的砂石,偶尔在炙热的阳光下穿行其间的阿拉伯男人,精美的门窗雕刻,这个曾经因沙漠、大海与自然抗争的民族,此刻显露出了自己极为柔情的一面。

人们愿意相信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而我更情愿所有的故事都如当下的老王宫,安静避世如披着一层面纱。



夕阳下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群鸟正飞过天际

从东亚飞往多哈,如果坐在飞机的左侧,降落前透过舷窗往下看,在多哈湾如曼哈顿般的天际线之间,会有一座与多哈市区相连的小岛,小岛上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会在波斯湾的清晨,在一片水汽之中,透着淡淡的粉色。如果乘坐渡轮远望,暮色中的博物馆穹顶外墙会如同面纱少女的两只眼睛,注视着每一位经过的游人。这似乎像极了卡塔尔人的待客之道,热情而拘谨。

海滨大道旁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余晖中透着粉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全面的以伊斯兰文化和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其中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三大洲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这也是当下的卡塔尔为新一代定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地理上的沙漠不会成为文化上的荒漠。

博物馆外墙用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堆叠而成,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环形的坠灯灵感来自阿拉伯男人的传统头饰。

中庭的银色穹顶之下,望见波斯湾的碧海白沙

夕阳穿过伊斯兰风格的拱形窗,一位少女走过遍地的阳光

博物馆外侧的露台,可以看见海湾对面的多哈天际线

余晖中的博物馆

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了红色,伊斯兰博物馆外,有着游客聚集地不多见的安宁。最后一次宣礼响起,黑夜沉沉地裹着这座粉色的城市,远处的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


卡塔尔的沙漠腹地,波斯湾的海与沙漠在此相遇


“需要来点音乐吗?”

从多哈市区前往沙漠内海,一个小时的路程,或许是为了提前让我们进入状态,司机在城内的公路上便开足了马力。在得知我们需要点音乐时,迎头扑来的居然是Niki Minaj. 司机来自巴基斯坦,刚满二十岁,说着一口流利几乎不带口音的英语,和组成卡塔尔人口中绝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骄傲和友善。在一个还相对保守的环境中,每日和客人通过欧美流行音乐互动,亦或在自己的空间中获取西方的流行资讯,似乎是当下在卡塔尔的年轻人于无穷无尽的身份冲击中最为热衷的事情。

从细节可以看出是个很精致的男孩

在到达沙漠营地之前,会经过卡塔尔的几个大型炼油厂,正在工作的厂区会从烟囱中喷出火苗,用以燃烧掉炼油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果当年骑着骆驼,在海中捞着珍珠的老卡塔尔人也曾在同一片荒漠中走过,他们脚下蕴藏着的黑金在多年后让整个渔村步入现代的快车道,他们引以为豪的勇气和荣耀,又该如何面对现代工业的机器呢。

在营地短暂地休憩,放掉车胎一半的气以防止车轮陷进沙漠,我们的车子开始驶向沙漠腹地。

开始往沙漠腹地行进

卡塔尔以不断变换的沙丘闻名,沙漠中巨大的沙山从西北到东南,雕刻着卡塔尔荒凉的大地。从卫星图上看,整个国家被一条条巨大的沙丘斜线般切开,这便为冲沙提供了绝好的地理条件。无边的金黄沙丘如驼峰一般蔓延至天际,司机开足马力冲上沙丘的顶部,这里狭窄到近乎只有一辆车的宽度,车身的两边便是垂直落差十几米的六十度大斜坡,在高速前行中,司机突然往左打了下方向盘,车轮急转,车身快速向左下的沙坡倾斜,还未及时反应,司机已调整方向,车子已经快速再次冲过沙丘顶部,急速地向右下方的沙丘底部冲去,车轮卷起的沙尘如黄色的泥浆拍打着车窗,在一片模糊的视线中早已没有方向的概念,不断的加速、失重和叫喊,身子在车内摇晃和碰撞,这也让年轻的司机有了更多的兴致,一辆庞大的冲沙越野车,灵巧得就如同在沙漠中急速奔跑的蝎子。

扬起的沙尘遮住视线

前方的车辆扬起沙尘,我们的车辆正急速追赶

在失重与加速之后,会有一片平坦的沙漠,司机加速向前,在金黄的边界,突然闪现一抹碧蓝。两边看,原先的砂石都已慢慢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阿拉伯海平静而深邃的海水。这个一半大海一半沙漠的国度,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旷野的豪情与汪洋的温柔结合在了一起。地理环境的特征也造就了卡塔尔人独特的人文特质,我们印象之中的游牧弯刀民族,在现代的视野中,也懂得如何用细腻的心思和近乎强迫症的柔软去吟诵诗歌。

沙漠中的内海,金黄之外的深邃

海边的沙丘之上

在海边沙地中休憩的司机

夜色渐沉,沙漠与大海共享着同一份静谧

硕大的落日会在沙海对面的沙特阿拉伯落下,紫红色的天空就是沙漠与海洋的颜色

黑夜沉沉地笼罩大地,沙漠与大海不再区分颜色,整个世界只有湛蓝的静谧。黑夜中开回多哈市区,车灯在沙地里打出亮光,毫无防备的高低起伏也从白日的兴奋变成了略带沉寂的享受。在无边的黑夜和荒漠之中,抬头可以看见点点微弱的亮光,远处开过的一辆车,在此刻显得如此孤独。卡塔尔人喜欢在周末与家人去往沙漠露营,在这片自己的祖先曾无数次踏足的荒漠,无数次扎起帐篷燃起篝火的黑夜,他们想要追寻的,想必也是这份早已逝去的生活方式和久违的安宁。这些定义了卡塔尔人的游牧习俗,正通过全新的方式回到卡塔尔人的身上。



从机场前往多哈市区,会经过多哈的海滨大道,没有一个人会忽视在海滨大道上,沿着多哈湾拔地而起的高楼建筑。这块新月形的滨海土地已经成了过去二十年卡塔尔的新名片。如果考虑到卡塔尔人口中众多的外来劳工,以及在海湾快速崛起高耸入云的建筑,我们很难不联想到曼哈顿的诞生和壮大。海水淡化、海洋开发,已经为这个小小的国家创造出了崭新的地理现实,卡塔尔的大部分现代居民也与过去面对的地理挑战隔离开。

矗立在海中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多哈天际线和埃米尔画像

波斯湾温暖平静的海水轻轻拍打着海岸

落日西沉,紫红色的海岸边

走在多哈街头,如果不去注意传统的服饰,低调的卡塔尔人并不会在人群中显露自己。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历史先例可供参考的国度,卡塔尔的转变与发展变得高度符号化。但是,这里永远不缺少敏锐的眼光和拥抱世界的心怀,卡塔尔人终会很快要变得高调和自在,走到全世界的会议室中,走到现代宏大的道路上。那个时候,卡塔尔人就将会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而不是国家的角度来书写这片土地的历史。而在那个被卡塔尔人提及的无限精彩的未来中,除了遍布海湾的高楼,也必定还会有身披白纱的老者,在一片粉色的的余晖中,伴随着驼铃和海风,自豪地向年轻人口述一个自我实现的历史。那个未来,才是一个无限精彩的未来。

更多关于我旅途中的故事,欢迎购买我和中信出版社合作的新书《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各大电商和书店均有销售,签名版京东独家销售。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halffychan

新浪微博:chalffy_

挺刺激的是,白天和晚上,卡塔尔的多哈完全不像是同一个城市。

因为在白天,你看不到几个到多哈来打工的东南亚女人。

而到了晚上,她们蜂拥出现的密度和装扮,会让你瞠目结舌!

多哈既是卡塔尔的首都,也是卡塔尔最大的城市。

我去过两次多哈,说说印象最深刻的5件事。

原创照片:拍摄于多哈的瓦吉夫老市场



1,

哪怕是十月份去多哈,白天它也让我热得受不了。

所以白天的多哈,在阳光暴晒的大街上,真的看不见多少人。

但能看见一些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国人、尼泊尔人在清运垃圾、浇灌绿地、维修马路,全部都是汗流浃背。

卡塔尔很小,常驻入口仅有250多万,其中卡塔尔公民仅占15%。

架不住这个国家爆有钱!

所以,有大量来自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人,到卡塔尔打工,做的基本上都是卡塔尔人自己不爱干的、低端劳动的事。

于是,85%的外来打工者,为15%的卡塔尔人做服务的既视感,随处可见。

原创照片



2,

到多哈打工的东南亚人,尤其是女人,数量不少。

但在白天,我几乎没看到过她们。

到了夜幕降临的晚上……

那就说说我在酒店见到的一幕吧。

去卡塔尔旅行前,我知道多哈的消费水平不低,所以翻了好几天的网页,想预定到一家便宜点的酒店。

结果运气爆棚——我居然订到一家星级酒店,大房间不超过500元人民币,并且还提供往返机场的免费接送!

入住之后我才发现,貌似是在庆祝卡塔尔的一个什么日子。

原创照片:白天,瓦吉夫老市场,当地人在聊天
原创照片:入夜后的瓦吉夫老市场



这家酒店禁烟,所以晚上我写游记、整理照片时,就多次坐电梯下楼,到室外去抽烟。

每次下楼抽烟,我都会把以下的内容复习一遍。

首先是酒店大堂入口的泊车区,十分繁忙。

停下来的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私家豪车,一种是当地出租车。

卡塔尔的男人们,从私家豪车里走下来,刮过一阵香水味;东南亚女人,从出租车里走下来,刮过一阵香水味。

再往后,只要是坐电梯上楼,电梯就会被这些女人塞满。

再往后,即便是坐电梯下楼,电梯也会被这些女人塞满。

整个电梯浓香扑鼻。


这些东南亚女人到酒店,目的地只有两个——不是酒店顶楼的俱乐部,就是地下室的歌舞厅;或者在两者之间乱串。

来来往往的东南亚女人,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形象——画着浓妆;喷着刺鼻的香水;穿着不算暴露,但也绝不保守。

用中国人的审美来看,她们不但并不漂亮,还都偏胖,甚至很胖。反正其中有很多,就是所谓的“大码女人”。

但这都不影响她们在多哈,大把捞金。

原创照片:瓦吉夫老市场的夜景



3,

卡塔尔人到底多有钱呢?

单说我去多哈出差的一个经历吧。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曾为卡塔尔的一个富豪,做过一次建筑概念设计。

这家伙对公司发出邀请,希望建筑师能去多哈当面讨论方案,并根据他的意见修改完善,以便尽快敲定设计。

原计划是抵达多哈的第二天下午,参加富豪主持的见面专题会,结果足足拖了一个礼拜。

我知道阿拉伯人的时间观念不强,但这也太离谱了吧?


问对方联络人啥原因,回答是:土库曼斯坦那边,好不容易放出了几匹马,富豪急匆匆飞过去买马了。

第一反应:买马?多大点事啊?

派个人去不就得了?不是说着急敲定建筑方案吗?

回到酒店上网查了查,我才发现:好吧,买马是很大的事。

并且查完之后,我还想明白了两件事。

网图



其一,这个卡塔尔富豪,可真特么有钱!

据说世界上只有三款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英国马。

其中汗血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而阿拉伯马和英国马,也都有汗血马的基因和血统。

那,你知道全球有多少匹根正苗红的汗血宝马?

答案:只有3000匹左右。

其中有2000匹生活在土库曼斯坦,堪称国宝。

中国有多少呢?

只说纯种汗血宝马的话,据说仅有11匹。


再看看它的市场价。

汗血马的价格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其中身价最高的汗血宝马,价格是几千万美元!

也就是说,轻松过亿啊!



其二,郭靖泡妞的手法,咱打死也学不来。

以前一直不明白,你说人家黄蓉不但如花似玉,而且家庭背景也是显赫的江湖五绝之一,同时坐拥桃花岛那么大的土地资产,随便开发一下,对内就是庄园,对外就是景区,怎么就会看上来自大草原的土包子郭靖呢?

现在知道了——郭靖土则土矣,但绝对是个土豪啊!

人家初次见面,就给黄蓉送上一匹汗血宝马!

就算不是顶级的好马,放在今天最低也是几百万的起步价!

就问你要是黄蓉,是不是也会被直接拿下?!

网图




4,

在老非看来,卡塔尔不是一个好的旅行目的地。

因为它不但没多少旅游资源,而且走一趟下来,开销也不低。

非要去的话,至少在多哈,我有以下几个推荐。

【瓦吉夫老市场】

虽然卡塔尔富得流油,多哈的新建筑也特别光怪陆离,但在瓦吉夫老市场,你依然可以看到卡塔尔建筑最初的版本,以及卡塔尔人最初的生活方式。

所以,瓦吉夫老市场才是整个多哈之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也是我唯一重点推荐的目的地。

原创照片:瓦吉夫老市场
原创照片:瓦吉夫老市场
原创照片:瓦吉夫老市场
原创照片:瓦吉夫老市场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海边,是贝聿铭91岁时设计的作品。

建筑立面是白色,早晨的阳光把它染上了淡淡的黄。

它是贝聿铭先生最后的设计作品。

原创照片



【瓦哈卜阿訇酋长清真寺】

清真寺占地面积很大,周围的空间也很大,但却没什么游客。

清真寺本身是淡黄色的,有一座高塔。

必须提醒一下,看完这个清真寺想要返回,你几乎很难打到出租车。

原创照片,相机拍摄
原创照片,手机拍摄




【卡塔尔教育城内的清真寺】

这个才是建筑角度我的重点推荐。

教育城看上去有点不像学校,准确地说,是它的奢侈,让人感觉不像学校。

教育城免费对游客开放,你需要保持安静。

我还跟几个急匆匆去上课的女生擦肩而过,有的女生黑袍下面会露出俏丽的红花长裙,快速走路时裙裾飞扬,真的很好看!

原创照片:教育城外观
原创照片:当地女大学生



如果不查资料,你根本不会知道,如此体量巨大的楼宇内,会包裹着一个非常奢侈而又异常漂亮、十足现代而又设计感超强的室内清真寺——当然,我就是冲着它来的!

它可以自由进入,但男士只能进入属于男人的那部分空间;女士只能进入属于女人的那部分空间。

可以用手机拍摄,但不能用相机。

偌大的室内清真寺,只有几个人在这里做祷告。

它真的是太漂亮,也太奢侈了!

原创照片,手机拍摄
原创照片,手机拍摄
原创照片,我老婆用手机拍摄的,这个区域我去不了
原创照片,我用手机拍摄的,这个区域我老婆去不了



5,

在瓦哈卜阿訇酋长清真寺参观,我才发现阿拉伯人有多不靠谱。

我知道这个清真寺,内部不允许使用相机拍摄,但可以用手机拍;外部是可以使用照相机的。

黄昏时分,我在清真寺外面的露台上,支好了三角架。

这时候来了一个保安,满脸微笑地对我说:朋友,请注意拍摄要求。

我说:就是这里可以拍,但进入清真寺就不能拍了,对吗?

保安冲我竖了竖大拇指,转身走了。

原创照片:这个是清真寺外面的露台



十几分钟后,又来了一位保安,一脸严厉地让我停止拍摄。

我解释说:我知道这里可以拍,进入清真寺就不能拍了。

对方直摇头:不行,不行!哪里都不能拍!

我说:可是刚才也来过一位工作人员,说这里可以拍。

对方继续摇头: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

我说:你们着装一样,负责的事也一样,怎么说法不一样呢?

对方摇头:他怎么说我不管,我说,不能拍!

我只好收起相机。

所以,我就没有拍到瓦哈卜阿訇酋长清真寺的夜景。

原创照片:这个当地食品,很好吃




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尝试过吗?旅途过程中你发现过哪些让你印象极为深刻的标语?你住酒店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虽然唯一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事实上卡塔尔很像是双语国家

从报纸、电视节目,到影院、剧场演出,

从酒店、商场、交通枢纽,到医院、学校、办事机构,

英语在卡塔尔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印度这样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

在不少卡塔尔教师看来,阿拉伯语在许多公共场合正在成为“第二语言”。英语除了作为大量外籍人士的沟通媒介以外,也广泛运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阿拉伯语母语者之间。年轻人说话时越来越习惯于在阿拉伯语和英语间来回切换,网聊更是经常使用夹带大量英语词语甚至短句的Arabizi。至于在高校里,直接用阿拉伯语写论文是让多数母语者都非常头疼的挑战,许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先起草为夹杂英语的Arabizi,然后再努力“翻译”为标准阿语表述。

为此,政府推动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阿拉伯语”,例如提升阿拉伯语在高校教学语言中的占比

原本在主流高校的教学中,

  • 自然科学工程商业类课程主要用英语教学。
  • 社会科学艺术教育类课程主要用阿拉伯语教学;

尽管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将阿拉伯语教学推行到更多专业学科中,但实施过程却困难重重。

在小学、中学教育体系中,

  • 许多优质私立学校采用英语教学。
  • 公立学校普遍采用阿拉伯语教学,然而其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这种情况在整个海湾地区都很普遍,在卡塔尔则尤为突出。

造成目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卡塔尔本国人口极少,城市化水平高,外来人口占比急速攀升

这一方面使得卡塔尔(尤其是多哈这样的都市)国际化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得以承办多哈论坛这样的国际会议、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特征越来越淡化。

提到卡塔尔,多数人的印象都是人口数量很少的“小国”。

只是具体“小”的程度,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

从境内实际居住人口来看,

  • 常被称为“小国”的新加坡,有大约600万人。
  • 常被称为“小国”的科威特,有超过460万人。
  • 阿联酋有将近1000万人,其中单是迪拜酋长国就有差不多300万人。
  • 卡塔尔全境只有260万人左右,这还是在过去十年急速增长了100万人的基础上。

而在这260多万人里,真正属于卡塔尔本国公民的,只有30万出头,占总人口的12%

这个本国人口数量放到欧洲,也就和冰岛差不多,比卢森堡还要少。

作为对比,同样外来人口占比很高的阿联酋科威特,本国人口仍然有150-200万之多。

卡塔尔的外来人口中,大部分人的母语并不是阿拉伯语

外籍居民最主要来自南亚,有大约150万人,国籍主要分布在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这些国家近代受英国殖民影响较深,英语经常用作族际通用语。

其次是东南亚,有大约40万人,主要来自菲律宾。菲律宾国内多语林立,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并非绝大多数人的母语。菲律宾近现代受美国影响较大,英语也常用作族际通用语。

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外籍居民中,埃及人最多,有大约20万人。然而他们的母语埃及阿拉伯语和卡塔尔本地的海湾阿拉伯语差异非常大,完全无法互通。虽然理论上标准阿拉伯语可以作为中介语,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标准语掌握水平堪忧,而且很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再加上英语在埃及通用度也很高的原因,埃及人和卡塔尔人对话也常以英语作为辅助语言。

在以多哈为代表的都市里,标准阿拉伯语和当地主流方言加起来都不足以通行所有场合,只有再加上英语,才能勉强起到类似“普通话”的作用。

延伸阅读: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为什么在冬季举行?

使用700多种语言的印尼人如何沟通交流?

瑞士的双语状况和新加坡有什么不同?

比利时人更多说法语、德语还是荷兰语?

印度人在印度说什么语言?

为什么很多菲律宾人能说英语?

拉美西语和西班牙西语互通容易吗?

巴西葡语和葡萄牙葡语有多大区别?

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有多大?

南非国家主要说英语还是当地语言?

外国人也过双十一吗?

卡塔尔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真?富得流油,在当地汽油比淡水要便宜。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几乎让卡塔尔原住民从一出生就半实现了财富自由,人均GDP高达6万多美元(2020年),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世界杯在中东的首秀,也充分展现了中东国家的特质——

为了举办世界杯,卡塔尔洋洋洒洒砸了足足有2290亿美元。预算直接拉到天花板,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届世界杯。

图片@go.qatar.2022

要知道论面积,卡塔尔其实还没北京大,常住人口也就280多万。为了接纳来看世界杯的全球球迷们,他们用了十余年,直接把一个小镇升级成了现代大都市,也就是主球场卢塞尔体育场所在的卢塞尔新城,酒店、医院、交通、娱乐等各种基建配套也直接上顶配。

图片@world_walkerz

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也很厉害,外型是一个金色椰枣碗,馆内有8万多个无视线遮挡座椅,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世界杯主场馆。

重点是,土豪们竟然给这么大的球场,装!了!空!调!

图片@stadiumdbcom
图片@stadiumdbcom

btw,这个球场是中国铁建公司承建的,也算是曲线参与世界杯了(bushi)。

图片@johnsonwkchoi

本次世界杯的球赛一共会在8座体育场中进行,散落在卡塔尔的5座城市中。除了卢塞尔体育场,还有用974个集装箱建成且可拆解的的974体育场、像游牧帐篷的海湾体育场、像编织软帽的阿图玛体育场、像三角木质帆船的贾努步体育场、沙漠之门——艾哈迈德本阿里体育场教育城体育场,以及哈里发国际体育场。

为了彰显大方环保,世界杯结束之后,8个球场内的17万个座椅会被拆掉,赠送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图片@bluesport.ch

8座球场最近的两座距离是5公里,最远不超过75公里。为了方便球迷们辗转8个球场看球,卡塔尔还新造了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即使距离最远的两座球场,通勤也只需要1小时。

卡塔尔的地铁,图片@siqueiraek

卡尔塔为了世界杯,还重新修建了哈马德国际机场。当然,各大奢华酒店在卡塔尔也是井喷的……

严重(不合理且主观地)怀疑,卡塔尔办世界杯,是纯纯为了炫富。

图片@aviation_tommy_

比起在国内熬夜看直播,更爽的方式当然是去卡塔尔当地看。后疫情时代,出境旅游貌似还是遥不可及的事。但世界杯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去卡塔尔看世界杯,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图片@go.qatar.2022

世界杯期间去卡塔尔,需要什么?

其实从18年开始,卡塔尔对中国旅客就是免签的。疫情前,杭州到卡塔尔甚至有直飞,坐的还是豪华五星的卡塔尔航空。以前从卡塔尔的多哈,再中转去欧洲的主流城市及部分非洲目的地,会非常方便。

图片@qatarairways

但在2022年11月1日至12月23日世界杯期间,免签政策会暂时失效,此时哈亚卡(Hayya Entry Permit)是入境卡塔尔的唯一凭证。

申请哈亚卡并不难,只需要有护照(有效期在6个月以上)、世界杯的球票,就可以在卡塔尔世界杯官网上提交申请,然后再在官方指定的渠道预定酒店/住宿,就能拿到电子版的哈亚卡。(11.1日已停止发放)

图片@wgoqatar

到了卡尔塔当地,还可以去领取实物的哈亚卡。哈亚卡除了是入境签证,还是球迷节的入场券、音乐节折扣凭证……而且持哈亚卡,可以免费乘坐各种公共交通

当然,它也是来看世界杯最好的实物纪念。

图片@sejin1530

噢对了,哈亚卡的有效期长达6个月,世界杯结束了也管用,免签范围还包括隔壁的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可以一道玩一圈再回去。

听说最近机场有许多朋友凭着电子版的哈亚卡,和海关愉悦地说声“我要去看球~”,就能丝滑出境啦。(什么?回来?那不就是喜提“5+3”么... )

在卡塔尔,住酒店不是唯一的选择

有钱的卡塔尔,当然是不缺奢华酒店的,多哈玛莎阿拉伯岛瑞吉、多哈四季、卡塔尔澈笛CHEDI、多哈文华东方、多哈丽思卡尔顿、多哈香蕉岛安纳塔拉、多哈蒙德里安、多哈悦榕庄……每一家都是度假的好选择。

世界杯期间,卡塔尔的住宿价格是平时的四倍。

多哈丽思卡尔顿,图片@ritzcarltondoha

预算无上限(or有钱也办不到)的看球姿势,是直接住在球场的vip房里,拉开阳台门就能看球。

仅凭卡塔尔本身的酒店客房数量,远远无法接纳世界杯期间的百万游客。所以除了将大量公寓、别墅改造成临时酒店,卡塔尔还在首都多哈附近建设了数个球迷村,多是可拆卸的集装箱。条件虽简陋,但价格也一点都不便宜,要200美元/晚

卡尔塔还一掷千金,搞来了三艘大型游轮当临时酒店。

其中有一艘是全新下水的MSC地中海游轮欧罗巴号,专门给参赛队员和家属住的。据说船上不仅有7个游泳池、10来个海景漩涡浴缸,还有30多家酒吧和咖啡馆。而且游轮是离岸的,不受卡塔尔禁酒令约束,喝酒完全自由。

图片@cruisehive

卡塔尔办世界杯,还直接拉动了邻国的旅游经济。在世界杯期间,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每天会有超过500次的“摆渡航班”,专门运送住在邻国的球迷当天往返观看比赛。

多哈机场,图片@andreadreamsteam

如果住在阿联酋的迪拜,每天会有约50次的“摆渡航班”,单程飞行时间都不到一个小时。

世界杯期间,迪拜的房间和卡塔尔比起来,不仅便宜,而且条件也要好很多。哪怕算上机票,性价比也比在卡塔尔高。

图片@planes.de

这可能是最“克制”的一届世界杯

卡塔尔虽然是非常现代化的旅游国度,但毕竟是君主立宪制酋长国,且国教是伊斯兰教。所以哪怕在世界杯期间,外国游客也不能那么“为所欲为”。

众所周知,看球和喝啤酒这两件事,基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但在卡塔尔境内,在公共场所饮酒属于违法行为

在世界杯期间,球迷们只可以在特定区域购买啤酒(不包括世界杯球场周边地区)。同时,体育场看台和大厅也不会供应啤酒。

球迷们只可以在每场比赛开赛前3小时内和赛事结束后1小时内购买啤酒,但不允许在比赛期间购买。

看球不喝酒的难受,恐怕是吹空调也无法吹散的。平时大家也只能在为数不多的、有执照的酒店和俱乐部喝酒。

看球之外,如果要去一些特定的公众场合(比如清真寺),对着装也有一定的要求,裙裤都需要过膝

拿着相机扫街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拍到了穿黑袍的女性,也是非常冒犯的行为,甚至可能会被报警。

以上的条条框框还不少,所以今年的世界杯,可能会是球迷们最“克制”的一届世界杯。

世界杯后的卡塔尔,更值得去打卡

借世界杯的由头,升级完基建后的卡塔尔,未来会更值得游客们专门飞去打卡。

卡塔尔豪,但绝对不土。可别因为人家太有钱,就直接打上“暴发户”的标签,其实卡塔尔的历史底蕴丰富着呢,阿拉伯风情也很浓郁。

而且卡塔尔三面被波斯湾环绕,一半海水,一半沙漠,自然景观也是独一无二,很适合来纯纯度假。

如果来卡塔尔,下面这些景点不能不去。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震撼人心的展品,由法国当代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

造型灵感来源于波斯湾地区的特产之一“沙漠玫瑰”,由数10片巨型奶油色碟状圆盘交织、穿插而成,实物绝对能引起巨物爱好者的强烈舒适。

图片@周大壮的壮

在博物馆里,可以很好地了解卡塔尔从一个贫穷的小部落变成中东富国的历史。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在90岁后的封官之作,当时因为担心博物馆会被淹没在周围环境“泯然众人矣”,他竟然说服卡塔尔王室填海,把博物馆建立在一个独立的人造小岛上。

博物馆里的藏品主要有13-14世纪各国精美的艺术展品,包括伊朗、印度、土耳其、埃及、西班牙,甚至还有来自中国的文物。

瓦其里夫传统集市

瓦其里夫是卡塔尔最古老的阿拉伯露天集市。通常要到日暮,气温降下来的时候,才会摊位陆陆续续开始营业。

图片@torasa在路上

集市里有各式各样伊斯兰特色的商品店,有银器、香料、陶瓷、首饰、服装……如果购买需要好好挑选,其中不少应该都是made in China,在义乌绝对可以买到同款。

卡塔拉文化村

卡塔尔文化村是一个集购物中心、古罗马式露天环形剧场、画廊、博物馆、音乐厅、特色商品、文化创意市场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群。

文化村内有两座清真寺庙,分别是被誉为卡塔尔最美清真寺的Katara Mosque,以及通体都是金色马赛克的The Golden Masjid。

在文化村内的古罗马式露天环形剧场,小声说话就能在剧场中听到大声的回音,很是神奇。

香蕉岛

香蕉岛有个“波斯湾的马尔代夫”的title,是卡塔尔在沙漠中填出的人工海岛,岛上有800米天然滨海沙滩。

香蕉岛有一个很适合拍照的体验项目——从多哈机场坐10分钟直升飞机到香蕉岛,在高空时,可以同时看到海岛与沙漠的景观,非常罕见。

香蕉岛上有家安纳塔拉,也是顶级的度假村。

艾塔基拉沙滩&富瓦里特滩

艾塔基拉沙滩和富瓦里特滩是卡塔尔两个比较值得去的沙滩,沙是柔软的,大海是碧绿色的,可以游泳、晒日光浴。

4-7月时,海龟会在富瓦里特滩产卵,到时候海滩会关闭。

未来卡塔尔旅行的一些注意事项

1)冬天来卡塔尔旅游,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几乎只有冬夏两季,夏天的温度能到40多度,这也是为什么世界杯会在冬季举办的原因。现在卡塔尔的温度就很舒适,最高不会超过30度。

2)卡塔尔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只是旅行的话,英文基本够用

3)卡塔尔在东三区,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

4)卡塔尔的货币是里亚尔,国内银行无法兑换,可以带美元,再到当地换。刷信用卡最好是带有visa的,银联使用的范围有限。

未来哪怕是要在多哈中转,一定也要多留几天给卡塔尔,这座国度值得探索!

是个财大气粗的国家,曾因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一句话就填海造了座人工岛。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每一本卡塔尔旅游攻略里排名第一的景点几乎都是它。2008年11月开放的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被誉为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这一年贝聿铭已经91岁。

博物馆的设计过程很曲折。1997年卡塔尔政府第一次组织竞标,当时入选的两个设计师,一个是印度的柯里亚,一个是黎巴嫩的巴兰德。巴兰德的设计被选中了,但很遗憾没能深化完成。后来项目方才找到了贝聿铭。

最初提供给贝聿铭选择的基地都在滨海大道上,但贝聿铭都没有接受。贝聿铭还是有一点私心的,虽然当时滨海大道上没什么建筑,但他担心未来这座建筑会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挡住。随即他提出了一个夸张的想法——在海上建造博物馆——这样就不会有高楼挡住它了。填海造陆预算不菲,但没想到财大气粗的卡塔尔政府竟欣然应允了。于是在滨海大道南边距离岸边60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座人工岛,成为了博物馆的基地。

基地的问题解决了,贝聿铭开始着手对当地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研究。自从做了卢浮宫的改造,贝聿铭开始意识到建筑和当地文化的联系至关重要。虽然卡塔尔历史上并没有太多艺术品,但卡塔尔政府认为卡塔尔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对于收集和珍藏伊斯兰艺术品来说责无旁贷。贝聿铭请求观赏现有藏品来获得设计灵感,结果被政府告知现在没有,我们马上买。于是卡塔尔政府再一次展现出财大气粗的魄力,在全世界大肆购买地毯、细密画、陶瓷、玻璃制品、珠宝等伊斯兰艺术品。这些精美并且充满浓郁伊斯兰风格的艺术品将贝聿铭的思绪带回了他的年轻时代。他年轻的时候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参观过不少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和艺术品,但当时并没有觉得它是一种独特的风格,直到做博物馆这个项目时,才第一次把点滴回忆串联起来把它们看作是伊斯兰风格。贝聿铭认为想要设计好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伊斯兰风格建筑的精髓是什么。他开始一个一个研究自己所知道的伊斯兰建筑,比如西班牙科尔多瓦的清真寺。他觉得科尔多瓦清真寺的伊斯兰特点非常鲜明,但后来发现他错了。科尔多瓦清真寺在气候和文化上受到了太多西班牙的影响。他又想到了印度最大的迦玛清真寺,但它身上印度文化的影响很明显。又想到了大马士革最老的倭马亚大清真寺,似乎也留有古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文化的痕迹,因为现址上曾建过罗马神庙和拜占庭教堂……贝聿铭在对伊斯兰建筑文化的探寻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但他没有放弃,以八十高龄接着研究更多的建筑。一次他去突尼斯考察清真寺,没想到却被另一种建筑形式所吸引——莫纳斯提尔的里巴特堡垒。他觉得终于接近伊斯兰建筑的精髓了,虽然他一时还说不清那是什么,但他感觉到朴素但富有几何感的建筑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它所在的土地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贝聿铭开始渐渐接近真相,终于在他看到开罗的图伦清真寺的时候恍然大悟。他开始明白为什么他觉得科尔多瓦清真寺不能代表他所寻找的伊斯兰建筑精髓,因为它太鲜艳、太浓烈,因为它在鲜艳而浓烈的西班牙。而在卡塔尔,这种伊斯兰建筑的精髓是来自于沙漠的,它的设计应该是简单而富于几何感的,在沙漠阳光的照射下,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缓缓展现出生命的韧性和魅力——正如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一样。

对基地选址的挑剔和对当地文化的研究正是贝聿铭晚期作品中的特点。因为博物馆坐落在离岸60米的人工岛上,因此不论在滨海大道,还是多哈港,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从滨海大道到博物馆的通道并不曲折复杂,但两旁高大的棕榈树和景观叠水的设计都在不知不觉中暗示着气场的转变,这样的灵感来自伊斯兰文化中对天堂的描述。因为这些树并不常见,比卡塔尔本地的树要大不少。贝聿铭的合作人反对他这样做,因为棕榈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但贝聿铭还是坚持他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博物馆本身很高度,需要大棕榈树才能匹配。

游客进入博物馆后会看到两个气势宏伟的楼梯出现在眼前。楼梯将人们引到一扇面向波斯湾的巨大窗户前。窗户高45米,差不多15层楼高,浩瀚的波斯湾直入眼底,让人震撼不已。楼梯的第三级位于穹顶中心正下方,穹顶的设计灵感来自伊斯兰传统建筑,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了提炼,图案从圆形过渡到八边形再到正方形,最后到四个不同高度的三角形结构,形成了中庭的支柱。

穹顶下方是一个精致的不锈钢圆环,灵感同样来源于伊斯兰艺术品。楼梯可以让游客从不同角度观察中庭的空间。在博物馆的底层设有临时展厅,祈祷室,博物馆商店,200座的报告厅,咖啡厅等。面积355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是艺术品的展览厅,而且也成为了卡塔尔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建筑的空间通过长廊延伸到户外的庭院,庭院中的水池和亭子和苏州博物馆非常神似。

卡塔尔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贝聿铭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巧妙地表达了对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借鉴,建立起了传统和现代沟通的桥梁,用现代化的语言重新诠释了伊斯兰文化,同时也认为博物馆把伊斯兰的艺术和卡塔尔的开放精神传递给了全世界。

贝聿铭其他作品: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到底好在哪里?如何评价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