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了保障性住房还要买房吗?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局。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普通民众,这场变革风暴都将带来重大影响。  20年前,中国确定了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地位,住房供应不再以保障房为主,而是“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由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住房市场化之路。住房,无论在中国经济的舞台,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此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中国的住房市场化之路高速发展了20年之后,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时代。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民众的住房短缺问题,按照央行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每户家庭拥有住房已经达到了1.5套。  但与此同时,住房过度市场化,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高房价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也从当初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变得越来越挤压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从国际上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靠房地产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而且,房地产业的巨额负债,也对中国经济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房地产发展路径转型,对于中国而言已经势在必行。  中国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具体来看,短期之内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重新思考住房过度市场化发展的利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淡化房地产的经济支柱地位,转而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保障房倾斜。经过了20年的住房市场化之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保障时代。  一向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转型的地方城市。2020年8月份,深圳市公开提出,将来让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让超过一半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这意味着保障房已经取代了商品房的地位,将来在深圳成为住房供应的主流。过去20多年,在全国住房市场化的浪潮中,深圳一直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房价也高居全国之首,现在,深圳明确提出向新加坡模式转型,对于全国其它地方城市释放出了极强的示范效应。  在中央层面,对于保障房的探索也逐渐成型。2016年那一轮房价大涨之后,中央提出“房住不炒”,随后几年,中国经济虽然历经各种挑战和压力,但是再也没有重启刺激楼市的老路,房地产逐渐退出了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央。  在房地产的经济色彩逐渐淡化之际,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中国的保障房建设经历20多年的摸索,今年确立了最新的发展模式和体系。  今年6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其中提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保障房体系的顶层设计。租售并举的体系,可以依稀看到新加坡和德国保障房模式的影子。  8月3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住建部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保障房时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方式也将迎来重大变化。对很多还没有买房的民众,保障房时代的最大意义,意味着住房负担将大大降低,在过去住房市场化为主的时代,很多普通民众难以支付高昂的房价,也没有办法享受便宜的保障性住房,住房成为生活中最沉重的压力。  随着将来保障房比例越来越高,很多中低收入人群,都可以通过保障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当民众从住房的大山下解脱出来,也可以有更多的余力进行其他消费,这不仅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也具有极大意义。  如果将来保障房推进顺利,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买房的负担。  过去几十年,房子不仅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话题,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房子还是民众财富最重要的载体,未来随着保障房体系崛起,住房作为财富载体的重要性也将大大降低。  过去楼市是民众财富的重要载体,有没有房子,有多少套房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财富水平。随着房价持续大涨,楼市也加剧了中国的贫富分化。  2020年底,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现在只有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房梦。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楼市将成为再分配的重要工具。10月23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房地产税的推进在一度放缓之后突然提速,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息息相关。一手抓保障房,一手抓房地产税,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格局已经清晰可见,这幅画面和过去20年已经完全不同。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楼市在财富分配领域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当楼市成为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民众而言,继续将住房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显然已经不再合适。  按照央行的统计数据,中国民众过去将7成资产配置在房产,2成资产配置在股市等金融资产,未来这两者的比例可能会逐渐逆转,配置房产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对股市等金融资产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随着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住房终将回归到居住属性,财富增值的能力将越来越弱。

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恒大正式宣布躺平后,银保监会发声维稳市场,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上,传递出两个信息:

其一,保障性住房建设,被排在了第一位,成为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二,租赁性住房是保障房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在行业经历痛苦的去杠杆过程以及明显的下行之后,保障房被摆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保障房建设,拖得住当前市场下滑的态势吗?

10月以来,高层在多个公开场合释放维稳信号,房地产行业迎来明显的政策底。

如今,政治局会议一锤定音,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相较于11月24日刘鹤副总理的署名文章《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表述,删去了”平稳“二字,再次表达出高层对房地产行业“维稳”的信号。

而保障房,将肩负这个新的历史使命。

“过去保障房往往是用于压制商品房的上行,当前在下行期再次强调,预计政策以维稳金融、重视实物为主”国泰君安首席分析师谢皓宇在研报中表示。

申万宏源的解读更加直接:未来中国经济中房地产产业在中国经济体量中的占比,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会由保障性住房来完成。保障性住房有可能成为“稳定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和“房住不炒”之间的有效平衡点。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表示,本次会议将“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排在了第一位,即保障房建设可能取代商品房建设,逐步成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抓手。

如果说政策落地是实锤,在此之前,已经有各种端倪,在透露出保障房建设正在当前市场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之前,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相继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政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其中,上海“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占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2021-2022年计划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供应量和推进速度都非常显著。

根据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统计,一线城市中,上广深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总量比重45%左右;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比达30%以上。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以人口净流入城市为重点,如浙江省,“十四五”期间计划筹建量超过10万套的省辖市包括杭州等5个城市,它们也是浙江省人口净流入最多的5个城市。

并且,在今年的第三轮土拍中,以城投为代表的地方性国企已经正式成为拿地主力。

陶川认为,之后政策上可能会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支持对于一些陷入困境开发商项目的收购,并在收购后转化为保障房的建设。

当然,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是共同富裕这个最高宗旨的召唤。

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张静静将此时保障房建设的意义总结为五点:其一,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可以降低低收入人群开销水平;其二,可以配合房住不炒政策,稳定房价预期;其三,可以避免地产投资过快下行,成为明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其四,缓解民营房企地产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其五,在基建项目储备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解决专项债缺乏好项目的问题。她认为,明年可能会加快保障房特别是租赁房建设速度,租赁房建设预计能托底明年房地产开放投资增速。

那么,问题来了,保障房的建设,托得住这个正在下行的巨量市场吗?

根据张静静的测算,“十四五”期间保障性住房总套数大致为755万套,约占新开工面积7.06%,拉动建安投资约4.74%。如果明年租赁房建设发力,预计可托底房地产投资,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或上升至1%左右,进而实现正增长。

张瑜的测算是,预计“十四五”期间保障性住房总套数大致为700万套,预计明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对地产投资的拉动在2.2%左右,对建安投资的拉动在3.4%左右。

大家关于保障房的这个事情,分歧点主要在于,

对于个人来说,保障房肯定是越多越好,最好全国所有城市的都有住不完的保障房,哪怕浪费空在那,也要让所有人去了都能住。

但是对于地方上来说,建保障房,是为了一个长期发展稳定,而不是说要解决所有人都能住在大城市的目的。

双方的出发点,都不一样。

地方上没钱,也没动力去弄那么多保障房,实操当中,只需要能满足这个城市,少部分人的需求,就足够了,剩下来的人,还是要靠买房为主,全住保障房,这么大的人口体量,不现实。

当下我们国内主流3种保障房类型。

第一种,公租房,这种房子,是给穷人住的,房子的特点,就是房租比较便宜,申请这种房子,一般会有收入方面的限制,高收入群体,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申请这种房子,而且公租房的品质,也是保障房里面最差的。

第二种,保障性租赁房,这种房子,是给城市里面买不起房,高知群体,住的,也就是,那种,收入不上不下,你说他低吧,他也不低,你说他高吧,他又买不起房,城市里面还是需要这种中产人群的,你要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然后就给他们搞了这种保障房出来。

第三种,共有产权房,这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买卖,你刚开始没钱,可以先买一部分,后面你有钱了,你就可以把这个全部都买走,之后产权就都是你的。这种房子基本上是属于地方上白送钱给你,所以只有那种,财政比较有钱的地方,才能搞得起,比较穷的地方,这种类型的房子,很少。

历史上,每次一提加快保障房建设,房价就要涨一波。






保障房建设,是这几天的热门话题。与其去预判保障房对房价带来的影响,不如看看我们“房改”25年的前世今生,也许各位看官会有自己的判断。

1998年7月,标志着我国住房市场化制度框架正式确立的“23号文”发布,也从这个时间开始,我们开启了长达25年的房地产周期及对应的“调控”。


第一阶段,是98年到02年,这个周期中,我们停止了住房分配,实行货币化分配,可以理解为如今的“货币化棚改”,住房消费,自此打开了序幕,公积金也在这个时期完成建设,进入住房金融市场。

在这个周期中,我们提出了第一个“保障房”产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经济适用房”,当年我们的口号是:


“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体系。”

第二阶段,是03年到04年,这个时间里,“18号文”出台,明确的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并强调要搞活住房市场,并采用“灵活供给土地”的方式调控市场。

最具代表的,是“18号文”,取消了“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的障碍”,这个举措让市场产生了大量的“卖旧换新。”

买房红利的第一波主力群体,也是在这个周期中产生。

第三阶段,是大家熟悉的05年到09年,房地产调控出现。我们熟悉的利率、首付、限购、限售、交易税费、90平分界线等等,都在这个时间点交叉出现。


于此伴随着,是2007年8月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 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

“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2008年12月,又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住房消费(15年过去了,用词没有变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其中也提到了“加大对自主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


“7折利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保障房建设,共有产权房,07年在江苏淮安出现,09年在上海市出现。


第四阶段,是10年到14年,为了避免房价上涨过快,我们开始运用金融、土地、税收等多维度力量谨进行房地产市场的“微操”。


上海和重庆的“房地产税”,也是在这个周期进行试点的。

为了进一步健康发展,我们再次明确了“保障房建设”,并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这四年,我们大概建设并开工了3500万套的保障房。

北京在2014年表示有10套保障房竣工。


第五阶段,是15年到18年,我们启动了“棚改货币化”和“涨价去库存”。对购房大军来说,房价也在这个周期实现了翻倍。对开发商来说,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在10年到14年的保障房建设重点,也转移到了棚户区改造。其中有一条,也非常劲爆,是支持地方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


“地王”的称呼,从行业词汇,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三四线、五线甚至六线城市,都迎来了“普涨”时代。过去唱衰的专家,也在这个周期中被打上了“耻辱柱”。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地产是“只涨不跌”的超级硬通货。

然后,这个梦很快在第六个阶段被打破,这第六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树脂道“房住不炒”时代。

从19年至今,随着“房住不炒”及“三道红线”的持续作用下,再加上“三年疫情”的经济疲乏。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了下行,三四线及五线六线更是腰斩无人问津。

地产呈现出了“量价齐跌”,几乎所有的民营开发商,也在这个周期暴雷。数以万计的购房人群进入“保交楼”计划。地产“只涨不跌”的信仰,自此打破。


2022年8月,我们重提保障房建设,并在这几天下达到地方。其实,这个文,在2021年就发过。当时是建议,现在是通过,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关于保障房对房价的影响,众说纷纭。

与其预判未来,我们不如从历史出找答案。

“房价太高,又不能降,才需要保障房。”

“保障房要想落地,必须先涨一波房价。”



当然,这次不太一样,毕竟人口、产业逻辑都变化了。毕竟,这一轮的周期,不是每个人的周期,房产投资,也不再适合大多数人。我说很多次了。




更快阅读,关注公众号:太子相国

有人以为购买性质的保障房由于价格比商品房低,就是为底层老百姓提供的,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

保障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购买房,一种是租赁房。

购买性质的保障房(共有产权房)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实是央企国企事业单位有稳定收入的员工,这些人其实还算得上中产阶级,当然天朝的中产阶级是一种搞笑的存在,我也就不多赘述了。

新实行的保障房政策,要求购买以后只准住不能投入市场销售,而且房子必须跟工作单位挂钩,如果你离开了原单位了,房子会被政府强制回购。

大家发现味道没有,是不是跟当年国企福利分房有点像?不过区别在于,当年国企福利分房,不要钱,现在要你自己掏钱买。

其实这是变相地通过房子把你锁死在一个工作单位,避免了人才市场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由于保障房的本质是强计划经济,也就避免了其暴涨空间,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减少一部分人的房产支出压力。但在而今眼目下反正也没钱买房了情况下,所谓的房产支出压力也就只有象征意义。

那么保障性租赁房(公租房)呢?

这其实一种我不好明说的玩意儿。

如果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什么领域还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特征,我只能说是租房市场了。

大多数外地人是买不起城里的房子的,连首付都出不起。所以想来城里打工,只能选择租房住,房租的价格,其实就是外地租房户和房东彼此之间高度市场化博弈的一个结果,由于房租太贵就没人进城为城市搞建设了,所以这个方面原本是没有什么强制权力介入的。

天朝的房产租售比如此的奇葩,也是因为外地人实在没钱造成的,很多房东收的房租,可能还没法覆盖他的房贷成本。

但不管怎样,租房市场还是比较健康的,至少给了租房者一条活路,在这种形式下,为什么要推出公租房,来与私人房东竞争,我实在是感到费解。

所以进一步观察公租房如何解决其与私人房东的租房价格竞争问题,就很有必要,深圳市前段时间出台政策,给我们一些参考:

深圳政府正在以比常规租金高的价格,把某些城中村房东手中的房子收到自己手上来,准备重新装修,做成马屎皮面光一般的青年公寓,顿时提升了该区域的商务逼格,同时,也就把租金给抬高了上去,由政府统一出租。

这是何种骚操作,我不做过多解释,大家自己分析吧。我只是稍微提示一下,这可能是比普及房产税更安全的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

然后谈一谈保障房的来源问题。

一方面可能是由官方筹资自建,另一方面可能是回收现在房地产商卖不出去的库存房。

官方筹资自建的话,可能是由政府统一出面,也可能是国企或集体出资,如果是前者,我不知道如何避免权力腐败现象,比如出现曾经出现过的低保户和经济适用房都被关系户拿走了之类。另外购房者是否有选择权也是一个问题,这个放在后面说。

如果是回收现有房地产商的库存房,也是一个问题。首先,回收价格是否能让开放商满意,这当然也跟当地的房地产现状和具体楼盘有关系。

大家要明白,至少对于某些楼盘来说,房地产商如果是降价的话,并不是完全卖不出去,而是因为官方禁止他们降价促销,而导致卖不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官方的回收价位,比开放商的自定价格更低,那么肯定会引起激烈的扯皮,因为这已经事关房企的生死存亡。本来很多房企就是负债精英,每天利息都触目惊心,这样一稿,破产概率大增。

第二,如果库存房被政府回收变成了保障房,那么库存房小区的原住户,就成了冤大头,他们用商品房价格买了这个小区,结果发现小区变成保障房了,新住户以比他们低得多的价格享受了同样的住房条件,关键是,“保障房小区里的商品房”这名头,就很难卖得出去。

而对于更多的,近段时期刚需上套的普通收入水平购房业主,不管你买的是不是未来的保障房小区,都极其的悲催。因为这些业主购房的本来目的就是自住,刚掏空六个钱包给自己付了首付和未来三十多年的房奴身份,突然听说保障房出来了,价格低得多,不当场抽过去就算你心血管健康了。

因为现在持有商品房的普通家庭,他们比保障房家庭唯一的优势就在于房产的交易自由度高而已,而经常搬家的家庭,毕竟是极少数。

他们现在肯定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了,一方面身上背负巨额房贷,另一方面又看到别人用比他们低得多的钱享受着同样的居住条件,只是不是傻子,脑子都会蹦出这样一个想法:

把自己商品房卖了,换保障房住。

那么这势必就造成二手房市场的价格踩踏,但问题在于,对于刚需来说,二手商品房的优势并不大,就算是你降价,也不可能竞争得过保障房。

商品房房奴只能一边还房贷,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房子烂在自己手里,因为按照现行法律,你就算房子抵押给银行,余下的钱也得慢慢还,而法拍房要卖出去,价格会低到何种程度?

可以想见的,即便是保障房,也分为三六九等。

首先明眼人都能判断出一个事实,开放商手里的库存房,质量肯定普遍高于官方,或单位的自建房。而就单位自建房,质量也有高下之分:

央企自建房大于国企自建房大于一般集体的自建房,而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不管是保障房还是公租房,质量都是最差的。

你自己所在的单位的级别,其实也就确定了你自己的住房质量,有铁饭碗背景的,住房肯定比野生韭菜要好一些,但价格怎么算就不一定了。

照理来说,应该房价越高住房质量越好,但由于央企国企有大量补贴,所以很可能最终落实到个人花费上,体制外的人反而出得更多。

而且,保障房,也只能保障体制外一部分工作相对稳定的人,并且他们的工作单位须固定。如果你是打临工的,比如三和大神,拧螺丝之类朝不保夕的人,也是没保障房住的。

这部分人,如果自家没房子,就只有租房住,他有私人房东和国家公租房可供选择,我刚才说了,如果按照市场自由竞争,公租房价格是竞争不赢私人房东的。

但只要官方出台相关政策,大家自己脑补,私人房东会很快就被抵垮,具体不多说。

总之,土豪们住豪宅别墅,中产阶级住保障房,底层屌丝住公租房,人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