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行业新闻

真实的印度理工大学是什么样的?

B站上架三傻大闹宝莱坞,弹幕对印度理工大学的排名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请问真实的印度理工大学是什么样的?

是这样 印度理工的国际排名并不高 没记错的话似乎是150-200左右的样子 和国内顶级院校没法比 大概相当于国内中上等985的样子。当年读者一篇吹印度理工的文章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说,一是录取率低,二是毕业生多去了美国硅谷工作。录取率确实低得可怕,主要是因为印度人口多 而好的院校非常缺乏,你可以想象一下国内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的高考竞争,安徽河南的话是省内好的院校特别少,山东好院校倒不算少,纯粹是人口多,所以他们竞争激烈。印度理工录取率低大抵如此。而用录取率衡量学校水平并不客观,它的录取率是比咱们国内顶级院校还低的。类比一下就相当于 印度=河南,中国=高考比较轻松的省份如东三省。而河南学生进清华和辽宁学生进清华的比例显然是辽宁更高,但进的同样是清华,所以录取率并不能成为衡量院校的绝对标准。

而说到毕业生都去硅谷,一大原因是印度根本消化不了印度理工的高材生,大材小用或者工资水平太低等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质嘛。当然也说明印度理工的水平也是过关的,但说是世界顶级,那完全没有。而相对而言国内的环境就可以留下很多顶级院校的毕业生,这是大环境决定的。

和新德里大学并列为印度最好的大学

排名不高,不过印度理工学院似乎不太在乎论文发表数量,这点他们学校是引以为傲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他们的重点,所以排名肯定好不了(换个角度说,也可以说科研水平和资金有限,看你怎么理解)

印度人口有十亿,但是靠谱的学校远不如美国、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理工学院的报录比当然是可怕的吓人了。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国内就业机会有限,再加上印度裔在硅谷贼nm抱团,很多人会选择去美国发展

印度理工大学实际上是七所分校的总和,其中孟买分校最牛逼,每个分校之间独立性挺强的

总之是有干货有成绩的大学,但是像阿三吹的啥考不上印度理工“屈才”去麻省理工就很逗了,就是有这种情况也只是因为印度好大学太少了,尤其是在考不上印度理工的大热门it专业的前提下出国读大学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印度理工大学就吊打其他世界名校了,况且印度理工只有本科教育强,毕业生想深造读硕只能去美国...

上交世界大学排行榜是对于侧重于理工科研实力的一个排行榜,反正在这个榜单上印度的高校都不太能打。给个对照,2003年上交排行榜,清北是在250-300名之间。


401-500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1


0501-6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2


0601-7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npur

3-4


0601-700University of Calcutta

3-4


0701-8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5-8


0701-8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5-8


0701-8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5-8


0701-800University of Delhi

5-8


0801-900Indian Institutes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ISERs)

9-10


0801-900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9-10


0901-1000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11-16


0901-1000Anna University

11-16


0901-1000Banaras Hindu University

11-16


0901-1000Bharathiar University

11-16


0901-1000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orkee

11-16


0901-1000Vell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6

国际排名的的学术能力指标很大程度上是要靠烧钱烧出来的,比如需要匹配发达国家教授的薪资才能吸引到足够优秀的教授,比如有些学科非常依赖昂贵的实验设备(如冷冻电镜),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印度理工的排名不可能太高。并且印度人读书选专业都是从eecs开始选,很多实验型理科水平不够也不受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排名。

看到有人说印度理工有二十多个校区,不过只有最老的五个才是最受认可的,就是印度人口中的old iit,貌似五个校区加起来一年的本科生人数只相当于国内清华一所,所以竞争特别激烈。在这样的生源质量下,保证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很高出路很好:就old iit来说,我觉得eecs的本科生留学美国的出路应该是不弱于清北甚至还是略强的。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三十年前的清北科研水平是什么样,在国际排名肯定比现在差远了,但是当年的本科生相对水平会比今天的差吗?估计不见得吧。

2014-2016 学年,笔者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中国教师。

IIT 不但很有钱,而且非常舍得花钱,他们真正印证了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一个人均贫穷的国家,可以做到如此大方的教育投入,教育免费吗?可以做到教育公平吗?

第二天一早,天空若无其事地放晴,万物死里逃生般复苏。

我起了个大早,悠哉游哉地收拾着行李,发现即使把所有的家当都摆出来,这房间仍然显得空空荡荡。

我琢磨着应该出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开始新的生活。

门铃又响了。隔着窗花,看见一个穿白衬衣的矮个子,身后三个相对高大的蓝衣黝黑汉子,摆着各种造型站在门外。

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害怕,因为他们的长相、打扮,与这文明高档的小区毫无兼容性。于是我问他们是谁,来干什么。

领头的矮个子很有礼貌地蹦出一个单词:「打扫。」说完身后的三个蓝领秀了秀手里的扫帚、水桶、拖把等工具。

还是犹豫再三,我可从来没有叫过家政服务。

领头的说:「我叫塞勒什(Shailesh),为印度理工学院工作,给所有教职工打扫房间。」

我这才勉强放心,让他们进来。

塞勒什的性格随和,笑起来活像西游记里的弥勒佛,一进门便招呼手下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他们一人负责一个屋子,无声地开始工作。我很不是滋味,固有观念中,劳动是自己的事情,何况是私人领域。

退一万步说,请人来打扫房间,也是要给报酬的。我何德何能,来就白吃白喝白住,现在还要这么多人来打扫卫生,一时受宠若惊。

可又能怎么办呢?这是我的住所,总不能一走了之……或者叉着手看着他们干,那不是一副大爷的嘴脸吗?于是我找了一条毛巾,擦起了桌子。

塞勒什一看,连忙抢过我手里的毛巾,直说:「No!No!你不能干这个,等我们来干。」

我几番推却,他却毫不相让,最终他抢过了毛巾,亲自擦起了桌子板凳。

我顿时不知所措,干不了活,站在房间的每一处,又总会挡着他们的手脚。

我让来让去,还是碍手碍脚,极度不自然,索性躺在一张床上,二郎腿一跷,玩起了手机——这下终于不碍着他们了。

我悄悄地关注着他们:皮肤黝黑粗糙,体味浓浓,双目无神,任劳任怨。我初来乍到,房间本就干干净净,他们却例行公事般一声不吭地干着粗活。

扫帚很短,猫着腰才能操作,仿佛故意要和主人设计出尊卑有别的姿态。

我甚至想,就算他们告诉我名字,我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词语——「下人」。

他们并不老,甚至还有年轻人,但我无法和他们交流,除了塞勒什能用简单的英语和我交流几句,其他几位的语言完全不通。

我和他们唯一的交流,就是每逢他们隔三差五来打扫房间,彼此摇头致意后,我就跷着腿躺在床上、沙发上,任他们去尽自己的本分,我也逐渐习惯了那大爷模样。

他们也有我房间的钥匙,有时候我在学校里工作到傍晚,早上出门时屋子乱糟糟,下午回来又焕然一新,好似酒店。

我想,我一不小心,成了特权阶级。是的,除了「下人」以外,我的脑海中又强化了一个词语——「阶级」,封建的味道在我的房间日益孕育。

打扫完毕,塞勒什打了个电话,和对方用古吉拉特语交流了一会儿,便把电话交给了我。我一时绷紧了神经,把精神状态调整为应战模式。

电话那头是科玛尔女士(Komal),教导主任的秘书,之前和我有邮件往来。她问我:「休息好了吗?」我说好了。

她说:「什么时候可以到学院里来办入职手续?没关系,不要着急,你什么时候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来。」

身体已无大碍,也不想让对方等太久,反正早晚都要开始,不如就现在去吧。

专车接我到了学院,几幢蓝顶白墙的矮小建筑物在我两侧排开,丝毫没有校园的架势,这里就是 IITGN 吗?

「这幢三层的楼是主教楼,两侧的 Shed 是实验室,也有教室……」接待我的阿伦介绍,「那边还有一个圆形的建筑物属于古吉拉特理工大学,我们租用了一半。」

呵,这离我想象中的崇楼华堂可相去甚远。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不在甘地讷格尔,原来它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校园。

「我们是 2008 年成立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全部加起来接近九百人,后面是学生宿舍,两个人一间,不过不太够,所以在校外租了一些房子供学生居住。」阿伦的语气没有丝毫的掩饰,仿佛大学本该如此。我们边聊边步行,十分钟走完了全院。

他们是真穷,还是真节俭?如果真是没钱,又怎么会给老师提供如此优厚的待遇?

然而我很快就知道,我小觑了他们。

「我们的新校园,正在修建,即将完工,地址在甘地讷格尔一个叫帕拉吉(Palaj)的地区。这一学年是我们在这旧校区的最后一年,2015 年的 7 月,我们就将告别此地,搬迁至新校园。」

原来如此,真是给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掐指一算,我将有幸见证他们的搬迁大业。

事实上,IIT 不但很有钱,而且非常舍得花钱。作为印度的学术圣殿,印度政府对 IIT 所有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鼓励科学家们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每年都要向各所 IIT 投入巨资。有同事跟我说过:「二十所 IIT,平均每所都可以获得政府每年数十亿卢比的拨款。」

为了教育,印度也真是拼了。

在后来的两年中,我作为在职时间最长的外国专家,在教师餐厅中,看到无数位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前来做项目、交流学术、做演讲,甚至开音乐会。教师餐厅就像一个铁打的营盘,专家们就是流水的兵。他们有的来数月,有的来三五天,他们来来去去,匆匆忙忙,只有我一直留在这里。最经典的一次,在餐厅的长桌上,七个人吃饭,七个国籍:印度、中国、美国、法国、葡萄牙、德国、以色列,他们有的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有的和我只有一面之缘。

不难想象,每一次邀请校外专家,都会花费他们不少的资金,而这样的邀请,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假期里也不例外。

学生们从这些各种各样的专家身上获取知识、开拓眼界,理工的、人文的、艺术的,百花齐放,无所不包。试想,连咱们中国的春节、端午、清明、中秋,都纳入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可以想象他们的眼界有多么开阔。

而且学院绝对不会让学生在假期里闲着,他们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安排学生在大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出国社会实践。就我所知,有的去欧美,有的去新加坡,后来还让我帮着联系中国渠道,连表现最不好的学生,都会被安排去环游印度。

从他们花钱的方式,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未来的投入,可以不惜血本。他们尊师重教,求贤若渴,把老师和学生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可以为任何一个老师合理的需求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让老师们专心任教;他们也可以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冲突而调整教学安排!虽然他们的人均 GDP 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可是他们真正印证了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然而,能有幸进入这个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按学生们自己的说法,为印度「高考」人数的千分之一。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