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我言语太冲,那我改一下吧。
今年应该算我使用知乎的第六个年头。当我打开APP,知乎的开屏slogan已经变成了“有问题,上知乎”,但这个平台对我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当年的那句“发现更大的世界”。
发现更大的世界,知乎提供了一种视野上的拓展渠道,但更弥足珍贵的则是方法论上的共鸣。在当时的知乎,你不难找到愿意和你交流,而且知道自己在交流的到底是什么的同好。当然,阳春白雪是不可能长久的,当你在社会磨砺十几年之后,就必须承认这点,所以对于今天的知乎,我也并无什么怨言,毕竟世界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虽然不情愿,但这其实也是一个发现更大世界的过程。
尽管已过而立,但我依旧时常对许多交流感到无力,在今天,这样的无力也就更加频繁。抽象的形容总是不如实际举例来的直白,就如同这个问题一样,我们到底在讨论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三个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山火发展到今天,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或许还可以延伸到它会对当下,以及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而我们又如何从中汲取教学。一切围绕这个主题的讨论,都不算偏离我们讨论的主题,在我看来都是颇有意义的。
但显然,在针对这场山火的讨论中,许多讨论游离在主题之外。尤其是对于简单的将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能力与中国相对比的言论,我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对比不仅毫无意义,更不能得出是因为澳大利亚的体制差异、国民性的优劣或消防能力的强弱的差异是导致了山火蔓延至今的核心原因这个结论。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每一次重大灾害的来临,都是对人类应变能力的大考。技术的提升带来了应对能力的提升,但技术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在现在的技术程度下,人类不可能对任何灾害都应对自如,譬如海啸、地震、以及山火。
毫无疑问,澳大利亚最近4个月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19-20年的火季灾害。但这是否能充分说明澳大利亚的消防能力不够强呢?
强弱是个相对的概念,判断强弱的最关键因素,取决于和它对比的那个参考系。福原爱的乒乓球技术比你我强得多,但在大魔王面前,只能被打到哭。那你说她是强还是弱?这要看你把她和谁去对比。张怡宁可以说她弱,但你我,不行。
如果要和扑灭这场大火所需要的能力来对比的话,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澳大利亚不够强。但这能不能说明相比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他232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很弱呢?不能,因为参考系变了,你只有把它和各国及地区的森林消防能力横向对比了之后才能得到结论。
很多知友包括本问题的提问者说到,中国很快就能扑灭山火,而澳大利亚四个月还不行,这不就是横向对比了吗?结果导向当然是可以的,就像分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前提是——得让这些学生做一样的题。中国的山火和澳大利亚的山火截然不同,澳大利亚的火灾有许多极端的独特性(后边会讲到),这就让这个对比失去了意义。
怎么理解我上边这段话呢?就比如我们人类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就是小学水平(虽然不严谨,但是可以想一下《三体》)。中国是这所小学里的前几名,在十几年之前,我们的同学澳大利亚的学习成绩不错,有不少科目比我们中国还要好。或许到了今天,中国的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在某些科目反超了澳大利亚,也只能说明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学霸,只不过是谁更靠前一些的问题。
然而这一天拿了一份高考试题让澳大利亚做,澳大利亚当然GG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高考试题对他来说太难了,他现在的水平胜任不了,但不能说明相对于这所小学的其他学生,他是一个学渣。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确定澳大利亚是这所小学的学霸呢?
那就是我原来引用的几篇文,我原封不动的放在这里:
第一篇来自以消防为拳头专业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2018年前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该文认为相较我国的森林消防现状来说,澳大利亚有显著优势,其应对森林火灾的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在森林防火和灭火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是值得我国大力学习的先进对象。该文进一步指出,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灭火机具、基础设施落后,扑救森林火灾主要还是依靠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部门缺乏相应权限,很难协调统一[1]。
第二篇来自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该单位挂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的牌子。在组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后,该单位认为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力量作中坚、 强大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制度化的培训教育作前提、 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 专业化的设备生产作支持[2]。
第三篇来自《中国消防》杂志,此为我国应急管理部主管(2018年前为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消防专业期刊。该杂志认为澳大利亚人十分注重森林消防工作,发生较大林火时,会全力以赴扑救火灾,尤其是对公民的培训十分到位,公民满12岁必须接受消防教育,16岁必须接受防火技能培训(试问各位知友,除了灭火器之外还掌握过什么防火技能?澳大利亚的16岁娃娃通过考核之后是直接可以作为消防志愿者上最前线灭火的),(该国)具有严谨的林火监测系统,扫描探测灾情的技术非常先进[3]。而在此之前,该杂志还另有文章认为,澳大利亚森林消防预防措施得力,消防资金雄厚,防火措施十分完善[4]。
许多朋友注意到,前两篇文时效性不佳,这十几年里中国森林消防能力肯定随着国力提升而提升,但这只是影响到中国和澳大利亚排名的问题。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属于森林消防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典型国家,都算是这所小学的学霸,可能之前中国是第四名,澳大利亚排在前边,即便现在中国冲上去了,成了第二或者第一(实际上这恐怕还没有),那也不会影响到排在前四名的澳大利亚依然是小学里的学霸这个事实。
况且根据18年底成立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教研室主任张勇的说法,截止到2019年初:
(我国)由于国情和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森林消防)资金投入还相对较少。比如:当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亩林地投入防火资金约为 20-30 元人民币,而我国每亩林地投入不足 1 元。此外,我国林区防火路网密度仅为 1.7-3.1 米 / 公顷,而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为 8-10 米 / 公顷。[5]
当然,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的购买力平价(PPP)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绝不至于夸张到20-30倍甚至更高。显然,我国的防火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短板,基础建设也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这个学霸还没强大到有把澳大利亚完全超越,更没达到独步这所技术小学的程度——也就是说,让我们去做这套高考题,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论文是水的,这些报道是骗经费的,这些考察培训是公费旅游的,但我想请各位明确一点——你所赞扬的中国森林消防的强悍或辉煌,正是这些人缔造的;当国内发生森林火灾时,正是他们站在火灾最前线;每次扑救牺牲的烈士,正是他们的同事、朋友和爱徒,甚至他们自己也常常需要直面这种风险。和躲在屏幕后的,距离火场十万八千里的你我而言,即便再水,他们的言论也更客观和可信。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澳大利亚山火蔓延至今呢?其实结论非常简单,而且完全不涉及立场、客观与否的问题——这是因为这场山火超出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我们先说一说为什么澳大利亚森林消防要做的考题比中国难得多。
尽管国土面积和中国相差并不悬殊,森林覆盖率和中国也旗鼓相当,但澳大利亚的森林形态却和中国迥然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由孕育出各地不同的植被特色:在我东北和西南亚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占据主流,南方山地地区,常绿阔叶林和松杉林更为常见,华北山林上,落叶阔叶林和侧柏林构成了基本的底色,而在海南,台湾和云南南部,还有热带季雨林分布,要是从树种上区分,中国的森林植被恐怕就更为多元。
但在澳大利亚的森林里,桉树是唯一的主角。这片大陆是桉的演化中心,今天被命名分类的七百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 E.deglupta) 、尾叶桉( E.urophylla) 不在澳大利亚分布[6]。而在澳大利亚4000万公顷“真正的”森林面积中,桉树独占了其中的七成。如果从树种来看,桉树和槭树更是占到97%!和考拉,袋鼠或鸸鹋相比,桉树更有资格成为澳大利亚生物的代表。
知识点:2000年之前,澳大利亚对森林的定义就是高度超过20米,郁闭度超过0.3,这一概念类似于我国的“森林”。然而此后,该国修改了森林的定义,高度超过2米,郁闭度超过0.2即可称为森林,这一概念类似于我国的“林地”。
当一类树木占据了林地如此高的比例时,这类树的属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片林地的属性,而桉树最核心的属性就是——易燃。
小学生都知道,燃烧三要素是助燃物,可燃物和着火源。在自然开放环境下,助燃物也就是空气中的氧是不可能被阻断的,雷击等自然现象也足够成为一场山火的罪魁祸首,那么决定这场火是否能烧起来的,能燃烧到什么程度,其实就取决于林地中是否有足够的可燃物了。
在提供可燃物这件事上,很少有什么植物做的比桉树更“出色”了。在2017年,葡萄牙人就把近年来林火频发的矛头指向了在该国广泛种植的桉树,该研究指出,桉树富含的挥发性油脂使其更容易助长林火,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也早就盯上了这种树,他们发现,同等面积、同样长时间里,桉树林积攒的可燃物总量几乎可以达到橡树林的3倍。
除了桉树自身的易燃特点之外,澳大利亚夏季持续的热浪,干旱和狂风,更是让桉树林成了一个实足的燃料桶。每年春末到秋初,澳大利亚就会迎来一个长达3-5个月的火灾危险期。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更是让这个危险期不断拉长、加剧,这其实是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提到气候变化时,很多人总是把它简单的理解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当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特征,但绝非全部,气候的极端化才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在20世纪的前两个十年,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正在以几何级数扩大,以澳大利亚为例,变化的不仅是平均温度的上升,还有持续十几年、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干旱少雨和夏季热浪。
当林火的一切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时,一场意外的闪电,或一次宿营的火星,反倒是导致一场火灾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环节了。
如此看来,澳大利亚的桉树简直太悲剧了,自己本身就很易燃,又恰好生在一个很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环境中,那么按照@超级大国王 的回答中认为的那样,“森林这种东西,烧没了就没了,里面的植物动物也就死光了,基本不可能恢复”,那岂不是发生一次森林大火,全澳大利亚的桉树(也就是全澳大利亚7成的森林)就完蛋了吗?
这恰恰和桉树林的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火这种东西,是桉树最不怕,甚至最迫切希望出现的。
草木可以燃烧,火焰能杀死植物的活性细胞,这是人们认为植物容易在山火中受到伤害的逻辑基础。但面对火焰,植物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早在人类活动频繁之前,火早就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许多植物也逐渐具备了对火的防范能力——一些植物用厚重的树皮阻挡高温对细胞的伤害,还有的树木将树冠高高挑起,避免火苗攀爬到更高的高度,这都是植物减少自身受到火焰伤害,或阻挡火势持续扩大的策略。
但桉树却似乎完美的避开了这些“防火天赋点”,反而把“引火上身”天赋给点满了。它们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成了火焰快速向树冠和周边蔓延的高速公路,一旦桉树林起火,就很容易极其快速的扩散,甚至许多常见的森林防火方式都不管用——隔离带?余烬的飞灰飘落到隔离带对面的桉树林里,都很有可能在挥发性油脂的帮助下再次起燃。
助长火势,其实正是对桉树最有利的局面。和其他树一样,桉树也有阻挡烈焰的树皮,但在桉树的树皮下面,还有一些休眠中的芽,而唤醒这些芽的条件,就是外界的高温灼烧,当森林大火席卷一切后,快速萌发的休眠芽让桉树可以第一时间占据“灾后重建”的有利地位、最充分的利用灼烧后的草木灰营养、最早抢占林地里宝贵的阳光,还有一些桉树的种子必须要在大火后才会被释放,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桉树的易燃其实是一种演化上的策略,虽然自己也难免在火灾中受损,但自损八百换来的是确实彻底消除森林中的竞争对手。一些研究表明,每当发生一次森林火灾,澳大利亚森林中的桉树占比就变得更强势一些,还有考古证据认为,在澳大利亚土著登陆这片大陆之后曾不断地人为放火驱赶林中的猎物,在这个过程中,桉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澳大利亚原生植物中和桉树这样的对火产生了适应、甚至会用火灾为自己谋利的并不少见,这里独有的草树属植物把花絮高高抬起躲避烈焰吞噬,而又利用高温促使自己开花结果。一些动物也学会了在火灾中牟利,黑鸢(Milvus migrans)、啸鸢(Haliastur sphenurus)和褐隼(Falco berigora)甚至会抓起正在燃烧的枝条,引燃附近还没有起火的草甸上来烧死或驱赶猎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消防员迪克.尤森在扑灭矿山火灾时就亲眼目睹了一只啸栗鸢不断蓄意放火的全过程——而且还是连续7次[7]。
在这次澳洲大火中被列入受害清单头名的考拉,在澳大利亚火灾生态中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能为力的角色。考拉不能像一些行动迅捷的动物那样逃离火场,一片桉树林火灾必然会对生活在这里的考拉种群带来很大影响,但考拉选择桉树林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策略:桉树油有毒,这使得大多数和考拉有潜在竞争关系的生物对桉树避之不及,考拉相当于独占了桉树林的生态位,而在火灾中愈发兴盛的桉树林在快速恢复后对考拉的承载能力也在增大,附近林地中的考拉扩散到重生的桉树林中,也会发展出更壮大的种群规模。化石证据显示,早期考拉生活在雨林中,但中新世时期的澳大利亚逐渐变干,桉树林逐渐取代雨林,一支适应桉树林环境的考拉也随之兴盛,并最终在距今10万年前达到顶峰,之后,澳大利亚土著的到来给许多大型本土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但考拉种群在经历快速下滑后,还是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稳定下来。这很可能和土著人不断放火烧林导致桉树林面积越来越大、考拉虽然需要面临土著的猎捕,却也又因为桉树林的扩大而弥补了这部分损失有关系。
知识点:那么是不是说,澳大利亚的山火对考拉这样的典型生物就没有影响呢?其实也不是。一片被火灾焚尽的桉树林中的考拉会被大火吞噬,附近其他林地的考拉可以扩散到重新恢复的桉树林中重建种群,但由于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澳大利亚的原始林地已经出现萎缩和破碎化,也就是说,其他林地的考拉失去了扩散到灾后重生的桉树林的可能。而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让火灾的频率和强度激增,这也剥夺了考拉恢复种群所需要的时间。但要清楚的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压力,而非桉树林火灾本身。
也就是说,虽然澳大利亚联邦犯罪调查局认为今天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中的6成与人为活动有关[8],但谁也不会否认,在人类来到澳大利亚之前,火灾就已经是这片大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9]。
对于森林火灾,桉树已经适应,包括考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已经适应,但现代人类的城市和村庄却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火灾。人类活动是复杂的,森林火灾也是复杂的,两种复杂活动相碰撞,就会让事态呈现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上面。澳大利亚的许多人类活动直接发生在森林的边缘,一些城市和森林直接接触,没有任何缓冲空间,这当然蕴含着风险,直到火灾以人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将其纠正,这是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更容易影响城市的原因,也是迫使澳大利亚人做出改变的动力——近几年来,澳大利亚城市规划思路发生了转变,认为减少自然灾害的重点除了传统的防灾减灾之外,还要提升城市的灾难适应性,这就是“森林火灾适应性城市规划”[10]。
那么,澳大利亚的大火是否可以全部归结到自然环境上,澳大利亚人的应对是否完美无缺?显然不可能,这世界上就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但在分析这些人为因素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明确讨论的重点——澳大利亚人的失误在哪?四个月没扑灭算不算一个失误?
可以看到,在城市规划层面,澳大利亚也试图在人类活动上找到自己对火灾的适应性,而消防策略的选择,则是这种适应性的另一面。
作为唯一一个独占一片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达到了761万平方公里,在目前的全球版图之下,这个领土绝不算小,而它的森林覆盖率和中国也基本相当(均为20%左右),从森林防火所需要应对的森林面积来看,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其明显更少的人口,2018年澳大利亚人口为2499万,和上海市人口基本相当。这导致其能投入到森林消防领域的人口也极为有限。如果我们假设澳大利亚的消防员占人口比例和中国一样的话,那对比就非常凸出了,用中国1/55.8的人力,去照管约等于中国80%森林面积大小的澳大利亚森林,显然是不够的。换算下来,澳大利亚的单位森林消防人力(也约等于单位国土面积消防人力)是中国的1/44.
当然我们可以说,澳大利亚森林易燃,环境也容易滋生大火,他们的消防人口占比理应更高才对,但这个比例提升是否足以弥补44倍的单位面积人力差距呢?更何况澳大利亚的森林远比中国森林火灾隐患更大,那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力?当然,澳大利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人的效率弥补人力上的不足,但同样处在2020年的中澳两国,技术差距难道能达到四十多倍?
我们再来看资金的投入,2019年的数据还没有出台,在2018年,中国GDP为13.61万亿美元,是澳大利亚的9.5倍,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为3.3万亿美元,是澳大利亚的7.2倍,两国均是赤字财政。以1/7.2的财力,去划拨消防款项应对80%大小的森林,显然也不够,那澳大利亚要想达到在更少的人参与的前提下实现和中国同样的消防规模(注意,这里仅讨论规模而非能力水平),需要将消防资金占比提高到财政支出的多少?钱就这么多,这部分资金需要占据哪些其他资金?澳大利亚民众今天因为消防预算指责政府,到时候会不会因为教育、医疗、基建、治安等资金被挪作消防而指责政府?
这些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不用考虑,但不管澳大利亚是什么政治体制,它的政客也可以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吗?政治是个权衡的过程,想要面面俱到又全都尽善尽美,那是共产主义实现之后的美好愿景,今天肯定无法做到。
那么为什么不从源头就把这场火扑灭呢?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澳大利亚这4个月的火势,并非是由一场山火逐步扩大而来的。按照目前的统计,这次火灾至少陆陆续续有200多起火灾组成,也就是说,即便你要从源头控制,也需要控制200多个不知道何时会从何地冒出的源头。桉树林的易燃性导致其在初期就很容易扩大,而且即便有隔离带的阻隔,挥发性的气体导致的树冠着火、热对流柱形成的火风暴、大风裹挟的飞灰、以及飞灰进一步导致的更多雷击都经常形成新的火源,导致山火呈跳跃式蔓延。这还没算上我之前提到的飞鸟的影响,在今年的火季中,也已经有飞鸟帮助扩大火势的相关报道出现。
此外,原始林地深处的着火点既难以察觉又不易抵达,卫星遥感和空中侦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失,空中消防力量也可以缩短到达火场的时间,但这些技术的能力不是无限拔高的:卫星和空中侦查有自己的周期,而澳大利亚的空中消防力量虽然在全球都算得上规模庞大(目前的数据是一百三十余架各型飞机,其中包括与国外商业消防企业租借的),但其作用依旧有限,侦查型飞行占了大部分,少部分拥有灭火能力的飞机,也需要有固定的机场保障(添加灭火剂等工作当然不可能是随便一个机场就能完成的),而且灭火剂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火势太过凶猛的时候其灭火效果也并不是一撒下去就定乾坤,这还是在不考虑灭火剂对原始林地的污染问题的情况下。
受制于有限的规模,有限的财力,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不可能去追求无限的目标。所以在历年的森林消防实战中,他们更多的将侧重点放在人员聚居地、尤其是直接与森林接壤的城市地带的防火工作上。这就是现实条件下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策略。
在这个问题下,有一位正在澳大利亚森林火灾一线奋战的消防员知友 @john ,他的回答中有一块至关重要的内容,在火势扩大的中后期灭火过程中,遵循一个明确的优先级:
一级,消防员和其他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级,其他人员(包括救助对象)的人身安全
三级, 房屋和财产
四级,自然生态环境
所以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是最高级别。说白了就是要救人必须保证自己安全。只有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有保障的时候才会采用进攻式灭火。如果有危险就采用防御式。 能保住森林就保,保不住就尽量保财产,财产也保不住就保人。
作者:john
这个优先级有问题吗?并没有,中国的消防遵循的也是这样的原则。或许有朋友会反驳这一点,譬如“中国的消防员会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自我牺牲”,这种牺牲当然崇高无比,但和这个原则也并不冲突。
那么这个消防策略执行的怎么样呢?我们看到,这一季的火灾持续4个月,过火面积已经达到千万公顷,整个火灾出于失控的状态。但在 @壹贰伍陆 的回答里同样也提到,相比于2009年的黑色星球六大火,澳大利亚今年火季的过火面积达到了当年的20倍,但民众伤亡率降低到了当年的14%(目前死亡二十余人),这个结果当然算不上完美,但也不能证明澳大利亚森林消防毫无作为。
而澳大利亚的消防体制,以及它的政府应对是否完美无缺呢?当然也不是,譬如广受澳大利亚民众攻击的总理休假行为,和对消防预算的削减,这都是基于对形式的误判,这当然是个失误。但即便澳大利亚政府早就对这一火季的严峻程度高度重视,澳大利亚森林消防所面临的压力就会有本质性的改观吗?在赤字财政的基础下,消防经费的增长很难达到指数级,消防力量的扩充也不可能成倍增加,如果澳政府没有这些失误,火灾的形势当然会有所改观,但恐怕也很难达到“几天之内就完全扑灭”这个程度。2009年的黑色星球六大火,时任总理陆克文几乎是第一时间启动联邦灾难应急计划,他本人也在墨尔本一线指挥,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但结果依旧没有那么轻松。
换言之,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几天之内扑灭所有火灾不是澳大利亚追求的首要目标,尽量的减少人在火灾中受到的伤害才是其森林消防最核心的目的,在火灾失控的今天,对这个核心目的追求更是要压倒“扑灭所有火点”这个第四重要的目标。即便针对澳大利亚政府应对能力的指责,也应该是围绕这个目的做的好不好来展开,而不能以“有没有在几天之内全部扑灭”来判断。
和澳大利亚相比,中国很少需要面临这么大的森林消防压力考验。这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森林树种没有桉树那么极端,我们的气象条件也不总是如同夏季的澳大利亚一样干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口最密集区域和森林的联系也并不像澳大利亚那么近在咫尺。
自周朝开始,农业就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主基调,但农业种植需要平整开阔的田地,这显然是被植被覆盖的原始林地无法提供的,森林,尤其是文明核心区的森林,成了发展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个障碍,农业文明积极地推广土地治理政策,这甚至一度成为君王是否贤明的衡量标准——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就有关于舜命人引火烧林发展农业的记载,甚至一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族群,都愿意以“我诸戎除翦,驱其狐狸豺狼”作为自己已经文明开化的证据。远离国家核心的岭南,曾经几乎完全被森林覆盖,但在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200年里,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就减少了9成。这种人为活动对森林的影响甚至还能得到反向的证明——在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农业衰退,中原地区的次生林面积重新扩大,甚至连退缩到淮河流域的亚洲象都出现了重新北上扩散的势头,但盛唐开始,文明再次迎来稳定的增长期,森林就再次消逝不见。
人口密集区、城镇附近的森林被消灭,中国的城市很少直接和成片的森林直接相连,这也让中国人极少需要像澳大利亚人那样直面森林大火的威胁,也不需要面对桉树林这样的hard模式的挑战。但即便如此,大兴安岭的5.6火灾还是让我们投入了将近6万人力,付出了211人牺牲的惨痛代价,这一点也不值得骄傲。
而以“烧了四个月”为唯一依据,言必谈“要是在中国怎么怎么样”的言论,有什么意义?这场火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的森林形态和气候也不像澳大利亚。就算把中国和澳大利亚调换领土,澳大利亚的土地也必然承载不了14亿人,那还是要面对人力不足的难题,这样的架空讨论除了自嗨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在自身发展的时候,我们强调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实际,一到了别人身上,就完全脱离了现实条件的基础,轻易地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和我们不一样的就是劣等的?全世界只能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任何苦难都压不垮的民族,但绝不是一个把苦难当儿戏的民族。正是因为亲历过许多惨痛的代价,我国的消防部门才有更迫切的动力去学习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优点。即便澳大利亚的这场火灾失控,我们也更应该关注一些更有现实意义的点——随着气候极端化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林场、草原会不会也变得更易爆发山火?在和澳大利亚一样的人口低密度地区的林地,应该如何防范这种风险的变化?澳大利亚的应急制度不足以面对山火压力,我国的应急制度又有哪些短板急需补齐?这才是这场山火持续4个月之后,我们应该从中间学到的东西。
个人建议你去香港,有这样几个理由:
1. 移民和就业问题。
大家的印象中,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移民吸纳程度和就业机会好像应该挺多。然而内行的人都知道,现在澳洲的189技术移民卷的一P。以会计和IT这两大移民主力专业为例,早在2011年2012年那会就开始慢慢提升难度了,2015年以后除非是打分奇高的人一般都很难拿到澳洲身份。在悉尼和墨尔本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你哪怕读了会计、PY、NATTI、外加雅思八炸,打破天算你能够打个90分,对不起前面少说排了几千号人,而且配额还很紧。
早些年只是accounting一个专业难移,最近这几年连IT也开始卷起来了。很多移民的政策要求学生得有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然而又喜欢把留学生往偏远地区赶。偏远地区压根没多少工作机会,所以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一来很多人耗了2-3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最后都没拿到身份.....
即便是PR身份拿到了,现在你在澳洲的大城市想找到一份正儿八经坐办公室的工作也不容易。华人留学生和印度留学生是竞争的主力军,你首先要在华人堆里脱颖而出才有被白人公司雇佣的机会。早些年很多移民靠会计专业拿到了澳洲身份,但是身份拿到后真正做会计工作的寥寥无几,因为这行当在澳洲并不是啥高薪职业,压力也不小,就业竞争力也大。很多人为了提高收入都跑去卖房子或者做代购了。
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是奔着好移民才选择澳洲的话在当下这个形势里大概率会吃瘪........就算最后拿到身份大概率也要是刮下来一层皮。而且澳洲现在就业的卷度我觉得没比国内低多少,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就业的work-life balance澳洲远好于国内,基本没有996或者加班的问题。但千万不要以为国内难找工作跑国外去就会好找,全世界现在经济都不景气。
顺便提一句 ———— 很多无良的中介都说澳洲现在怎么怎么缺人。澳洲现在确实缺人,但他们没告诉你他们是缺的什么人,别人缺的是基层的劳务人员,做清洁的、做建筑的、做服务的。这些蓝领工作那是很缺人,关键是在澳洲你要做高薪的蓝领基本都得拿到配套的license,而且很多行业都是学徒制,没个师傅带你你连入行都很困难.........
2. 单调无聊.......
以悉尼为圆心,飞机9个小时的路程为半径,澳洲所能触达的范围大概就是 —— 新加坡、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新西兰,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太平洋小岛。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 —— 澳大利亚本质上就是一个面积特别大的海岛而已.......这国家真的很荒僻。
女生一般都很喜欢到处玩,澳洲并不是没有好景色,但玩的内容真的很单调 ———— 我在澳洲呆了5年,无非就是各种沙滩、海岸、海岸、沙滩、再沙滩、再海岸。你问问一个香港人:你每天看维多利亚港是个啥感觉?然后你就知道澳洲人每天看海是啥感觉了..............再好的景色天天看也就那样。澳洲留学圈里学生最喜欢去的几个景点我闭着眼睛都可以给你列出来:
悉尼:无非就是Darling Harbour,天天拍海港大桥,然后一个Bondi beach。外加一个年年都有的Vivid Sydney;
墨尔本:大洋路的十几块破石头(美其名曰“十二门徒”.......),然后就是墨尔本市中心仅剩的一个维多利亚式建筑(Flinders火车站),旁边有个Yarra River,放在国内随便一个城市大概也就是门前一条水沟的程度......市郊有个Melbourne Sky High,可以远眺看看风景
布里斯班:隔三差五往Gold Coast跑,那边还有Dream World、Movie World几个主题公园。凡是在布村呆过2年以上的人这几个公园绝对是玩烂的了的
以上这些东西,相信我,你去个3趟也就没啥新奇感了。何况你定居以后生活还是以柴米油盐为主,每天没那么多时间让你去看海看风景。
香港虽然很逼仄,但是好歹是国际空港,你去东南亚,去日韩,甚至回大陆都很方便,你的视野也会比在澳洲广很多。
3. 父母养老和家庭团聚问题。
很多澳洲中介会给你吹澳洲的Medicare国民医保,其实在西方国家看病真不一定有国内好。大病像癌症、器官移植这类的澳洲或许是有很大优势,但其他一些中小型病症那绝对可以把你给烦死。GP基本没啥能力,啥病都是让你多喝水、多休息,然后开2盒Panadol把你打发回家了。你要照个CT或者做个血常规还得去整推荐信,很多稍微好一点的、便捷一点的医疗服务都得买私人医疗保险,那个国民医保只是给你兜底用的。当然了,这个问题香港也有......
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费用和医疗资源两个方面,确实床位紧张、看病贵,但是最大的优点是你可以随看随到。这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便利,很多发达国家居民都有等手术等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而把小病拖成大病的问题,及时治疗这点非常的重要。建议你为自己的父母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另外,你的父母不一定习惯在异国的生活。我见过有的中老年人在国外过的很开心,但也有很多父母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生活的很抑郁。如果你在香港,就算你父母不去香港好歹他们有事有病你可以随时买张车票回家,你要在澳洲那回趟国基本起步就是12个小时了(算上去机场的时间和从机场到家的时间)。这也是一个问题。
4. QS排名和文凭的就业竞争力没有必然联系。
澳洲八大的QS排名确实非常靠前,比较高的诸如Unimelb或者ANU这种可以挤到前40乃至前30。但是高的QS排名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就业竞争力。
如果是在香港就业,澳洲学校的认可度还不错,口碑是有的。但是中国大陆这边,澳洲院校的口碑就很一般了..........虽然澳洲大学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是不差,但是留学生群体的生源质量很成问题.........企业聘用的是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学校的教职工来公司上班,所以学术能力再厉害基本也只和master by research或者PHD学生有关,一般的bachelor和master by coursework含金量其实很一般。这个现象在卷翻天的大陆金融行业里尤其突出.......
然后关于海归在大城市落户的问题 ———— 落户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在大城市找得到高薪的工作。光有个户口但是工作不好,不足以在大城市买房/应付高消费的话那有什么意义呢?现在上海这种城市基本是海归扎堆,北京就更别说了,稍微像样点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大厂那动不动全员藤校/清北,你可以自己掂量一下你个澳归在大城市落户的竞争力有多高........
据路透社7月26日报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表联合声明,对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的警务合作协议表示担忧。两国指责该协议将破坏太平洋岛屿国家商定的区域安全规范。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对中国和所罗门妄加指责,一上来就扣帽子,横加干涉别国内政,实在令人惊愕。
所罗门总统索加瓦雷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举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9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有效期至2025年的警务合作协议。没想到这一完全在两国主权框架内的协议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急眼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声明称:各国领导人认为,在“太平洋岛国论坛”讨论这些问题是重要的,并且应鼓励提高透明度,以确保太平洋岛国能够集体思考这项协议对我们共同安全的影响。
太平洋岛国论坛是由澳大利亚、斐济、所罗门群岛、新西兰等16个太平洋岛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但因南太平洋的事务一直都被澳大利亚及其背后的美国把持,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岛国论坛也几乎沦为澳大利亚欺压本地区其它国家的工具,招致了很大的不满。
以致基里巴斯、瑙鲁、密西联邦、马绍尔群岛和帕劳等国都已经宣布退出该论坛,基里巴斯总统马茂指出,退出该组织主要是因为这个组织根本不会去尝试解决本地区的主要问题,而且该组织还允许美国等域外国家决定地区事务。在这个背景下,所罗门把警务合作的问题提交“太平洋岛国论坛”讨论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澳新两国所说的提高中所两国警务协议的透明度,则完全是无稽之谈,签定什么样的协议完全是两国的内政。更何况索加瓦雷总统已公开声明,所罗门与中国是在平等和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公开,澳新与美国签的协议会对等公开吗?
最后就是澳新声明中强调的“集体思考”和“共同安全”了,上面已经分析过,南太平洋的事务已经被澳大利亚及其背后的美国把持,其它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更何况,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是“五眼联盟”的成员国,可以说是美国的死党,由此可见,声明中所谓指的“集体思考”和“共同安全”恐怕只是美澳新的地区利益。
不仅如此,本月早些时候,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所罗门群岛反对党还共同呼吁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要求“立即”公布他和北京达成的警务协议细节,它们都担心这项协议可能会加剧南太平洋的紧张局势。
那作为对等,澳大利亚把其与美国的防务协议和购买核潜艇的合同细节公布一下不过份吧,这可是敏感的军事与战略武器购买协议。而中国与所罗门签署的只是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和毒品走私的警务合作协议。要论对本地区安全的影响,哪一个更大呢?
总而言之,所罗门愿意跟谁合作那是人家的主权,与澳新何干,更何况还仅仅是警务合作,又不是军事合作,如何会加剧紧张局势,但就算是军事合作,美澳也无权干预。值得注意的是,美澳新还把所罗门反对党搬了出来,对所罗门政府施压,这未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了。
在本世纪初,世界轻武器掀起了一股将突击步枪和榴弹发射器组合起来的风潮,出现了很多实验性质的武器,例如XM25、XM29等,当时澳大利亚也不甘落后,澳大利亚国防科技组织、金属风暴公司和泰尼防御公司联合开发了AICW(先进步兵战斗武器)。
AICW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突击步枪、榴弹发射器和多用途光电瞄准系统相结合,强化单兵武器的作战性能,其实这个思路由来已久,二战时人们就已经可以用步枪发射枪榴弹了。
AICW系统的基础是一支发射5.56毫米弹药的F88突击步枪,其实就是澳大利亚版的斯太尔AUG步枪,作为一支世界名枪,该枪的性能自然不必多说,不过它采用了无托式设计,紧凑的结构让它无法在枪管下安装附加榴弹发射器。
AUG步枪上方的提把兼瞄准器被取消,在这里安装了一具“金属风暴”40毫米榴弹发射器。说到“金属风暴”,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当年号称射速最快的“金属风暴”机枪,它们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这种机枪的原理就是把子弹串联装在发射管内,通过电击发依次将子弹发射出去,“金属风暴”40毫米榴弹发射器也延续了这种思路,在它的发射管内可以串联装填3发榴弹,它有一只弹簧用来降低后坐力。
步枪的瞄准器整合了步枪弹瞄准和榴弹瞄准,有激光测距仪,其榴弹出膛速度为95米/秒,有效射程约400米,曾在100米、200米和300米距离上进行过精度测试,结果证明射手可以在100米距离上将榴弹精确打进普通窗户或房门。不过这种榴弹发射器并没有整合编程系统,不能使用编程弹药,也就没办法实现定点空爆。步枪和榴弹发射器的扳机被整合到一起,在枪身左侧的开关有榴弹发射器、步枪和保险3个选项,射手可根据情况用大拇指进行调节。
AICW空重6.8千克,装满弹药后重约9.9千克,总长度只有738毫米,步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据说榴弹发射器可以直接使用大多数40毫米口径的榴弹,金属风暴公司提出可以开发其他口径的榴弹发射器,就看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AICW在2005年进行过火力演示,据称可编程空爆弹也在考虑中,当年澳大利亚国防部计划在2010年至2012年购买并装备AICW武器系统,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即将成功的项目,不过同大多数世界同类项目一样最终被放弃。
公司名称: 天富娱乐-天富医疗器械销售公司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